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魏红权:打造大国重器的“机械手”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经济

2023-02-15 09:54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一个超精密零件,不借用任何精密仪器,完全通过双手研磨,零件表面平整、光亮如镜,能清晰地反照出操作台上的场景。

  这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加工公司钳工魏红权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的绝活。

  从事精密零件加工37年,魏红权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手工研磨的零件精度超越机械设备加工的精度,参与完成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50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被称为“新时代研磨大师”。

  // 刻苦训练,成就一双“超精密机械手”

  55岁的魏红权,铣刨磨钻、锉刮锯斩,样样精通。

  在武重集团,许多重要装备出厂前,都要经过魏红权的双手这最后一道关口。

  因为,他有一双神奇的“超精密机械手”——

  没有标尺,不用仪器,单凭手上的力道,他就能感知零部件尺寸的细微变化。

  一根主轴的设计精度要求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而他手工研磨的精度,却达到0.001毫米,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七十分之一。

  千分之一毫米,这是精密机床都难以企及的精度。

  精湛的技艺,得益于他17岁刚入行时的“魔鬼训练”。直径50毫米、厚度30毫米的金属锭,用锉刀锉成边长25毫米的等边六边形,每天锉8小时,3天才能完成1块,一个月下来手上到处都是伤痕。

  “虽然我个子不高,但你看我的手,一般人没有我的手大,这与长年累月的磨炼有关。”魏红权说,靠着苦练基本功,他完全掌握了钳工工作的力道与手感。

  “机器只是人能力的延伸。数控机床达不到的产品精度,最后还是要通过手工研磨完成。”魏红权说,手工研磨,对手的力度感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稍不准确就会导致零件报废,这是比绣花还精细还难的活,必须在保证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零件一丝一毫的细节变化,才能确保零件质量。

  // 攻坚克难,为高精尖新产品保驾护航

  “人生和工作技艺一样,没有窍门也没有捷径,都是磨炼出来的。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持开拓创新,把大国重器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魏红权说。

  凭借精湛的研磨加工技艺,魏红权带领班组骨干职工解决了多项武重承担的国家重大国防产品生产制造难题。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七轴五联动数控重型机床CKX5680,该项目可用于大型舰船螺旋桨加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类似的机床产品综合精度超差而不能交付的技术难题,魏红权已解决了300多个。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他先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如今,魏红权有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他组建团队开展“攻关、传艺、研发、交流”,总结个人操作法8项,先后带出10多个徒弟,分配在各个装配车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线工人党员,我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做好技艺传承工作,为提高我国重型机床的研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作出新贡献!”魏红权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朱天瑞)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