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上,一行行实时数据不停跳动,一排排产品进入最后的老化、温度循环、稳定性测试等试验流程。偌大的惯性产品试验厂房里,试验技师刘震安静地坐在一隅轻敲键盘,用一台电脑监控着所有试验设备和试验产品。
这是航天三江红峰公司数字“智造”的新场景。
“我们结合自身需求,自主研发的全新惯性产品智能测试产线,让生产力成倍提升,数字化与实体制造的有机融合,赋予产线巨大活力和潜力。”负责产线开发的副主任设计师邹力介绍,该产线100%覆盖批量惯性产品的老化、温循、稳测等试验场景,12道测试工序全过程无人值守,实现全试验周期数据信息化归集和产品质量数据包的构建。
故障识别实现100%覆盖
航天产品对可靠性的要求极高,产品测试项目繁多,是最重要也最耗时最费人力的环节,有的测试流程长达24小时以上。为了改进这一问题,红峰的数字化改造从测试环节入手。
“要自主开发出一套低成本、低门槛、低人力资源需求、可信任、更精准的数字化平台。”测试智能化改造项目组成立时,团队成员目标清晰,信心十足。
团队在智能装备和信息化两个专业方向同步开展研发,副主任工艺师邓世恒最初的工作,是对五花八门的测试仪进行统型。
“现有的测试方法多样、测试仪种类繁多,不同的产品要用不同的测试仪,每台测试仪间又不能信息互通。统型就是把多种测试仪统一成一两个型号,便于规模化生产管理和操作。”邓世恒介绍。
研发全新的测试设备,老旧工装改造,实现主要产品的测试设备统型,邹力和邓世恒带着团队一一攻关。
环境试验通用测试软件架构的成功开发,打开了统型测试系统软件的大门,极大地减少测试软件开发工作量。
“这个框架好像一个毛坯房,框架中的试验条件可通过配置文件灵活修改,后续试验测试软件的开发人员只需要构思装修方案,就可以设计出针对不同产品温循试验的自动化测试软件,方便快捷,而且可靠性高。”软件工程师龚小进说。
老化、温循、温补、稳测,统型系统将一个工序扩展到多个工序、一个产品扩展到多个产品,从最初的一拖一,到一拖四,即一台主机,可同时测试四台产品。艰难的统型后,全部测试设备统型为三种,一键式自动化测试,数据自动上传归集,硬件成本为原系统的1/5,一拖多模式,测试效率提升4倍,故障识别实现100%覆盖。
生产现场无纸化率达到90%
与统型系统同步开发的,是智能测试装备开发和生产信息化系统。青年员工徐灿负责信息化系统开发,他一头扎进产线,充分了解测试产品和测试过程。
“构建统一平台架构,就是建造生产制造与信息化平台之间的桥梁。”徐灿说。
研讨会的头脑风暴后,团队得出一个金点子:“数据太繁复,那就把异构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模型,写一个通用接口。”
“上传成功,数据过来了,测试结果也能在系统里直接打开了!”2021年11月,大家惊喜地发现,上传接口联调首次成功,测试数据结构化与集中管理功能运行顺畅。
“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83%,测试全过程数字化管控,设备有效利用率提升30%,实现产线数据自动归集、存储、构建分析报表,业务交检、质量数据包自动生成,大批量产品数字编码覆盖率达到100%,生产现场无纸化率达到90%。”徐灿说。
目前各自为阵的试验测试设备如温箱、真空箱、转台等能不能联动?各种测试数据结果能不能互通?
去兄弟单位实地调研,参观行业顶尖企业的智能生产线,向行业专家请教……为了解决“测试无人化、监控离散化、数据碎片化”等生产痛点,邹力带着团队奋力前行,破解一个个难题。
几年的付出得到回报。几台电脑,几个大屏,再加上分布在各个生产区域的各种试验设备,就是新的惯性产品智能测试产线的全部。测试自动化、监控集中化、数据数字化,无人值守却井然有序的测试现场背后,是惯性产品智能测试产线在多型号、多批次的产品生产、试验测试工序中的全面覆盖。
“量身定做的,顺手!”“试验不用再熬夜了!”“海量数据不再担心会丢了!”上线试用期间,产线一片点赞。
(通讯员 邓顺英 实习生 吴云赫 张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