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上装升级 底盘换电 智慧赋能 “专汽之都” 这样转型升级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经济

2023-07-24 07:58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刘钰杨 通讯员 刘念

  在湖北“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走廊中,随州专用汽车产业久负盛名。

  目前,随州专汽产业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已成为随州第一支柱产业。

  近年来,全国专汽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增至2200余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随州专汽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全而不优”难题。

  “双碳”战略有序推进,新能源技术加速迭代,随州专汽迎来爬坡突围、转型升级的“风口”。

  7月21日,随州市举行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专汽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按照“1335”发展思路,紧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专汽产业上装下装一体化转型,持续叫响“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品牌。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市场、进企业、访研究院,了解“专汽之都”的转型升级路径。

  机器换人,“搭积木”式造房车

  一辆洒水车装配需要多长时间?

  “以前两天,现在90分钟。”

  7月15日,随州凯力专汽洒水车标准化装配线前,凯力专汽总经理梁俊给出答案。

  专用汽车,着重体现在“专”。随州现有专汽品种齐全,形式多样,但正因为“专”,使得上装流水化、标准化作业受限。工人们围着一台车“敲敲打打”,效率、质量难以保证。

  上装升级突破口在哪?以模块化、轻量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逐渐成为专汽行业共识。

  去年,凯力专汽投资近6000万元,新建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洒水车标准化装配线、电泳+喷粉涂装线,实现洒水车生产“复制粘贴”。

  自动化焊接车间里,5台定制机器人手臂上下“挥舞”,条条焊缝整齐划一。车间工程师周建介绍,生产线目前可对10多个型号的压缩车、勾臂车进行焊接,效率提高约50%、成本下降约30%。

  去年,该公司全系列专用车销量超过1万台,洒水、抑尘车型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年产值达10.65亿元。

  同样实现“车走人不动”自动化流水生产的,还有位于随县的威尔特芬房车。在随州,共有20家专汽企业生产房车,房车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2020年7月,威尔特芬房车科技有限公司落户随县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8亿元,分两期建起15000平方米厂房、6条产线和产品展示中心。

  组装车间里,一台台汽车底盘由工人按照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像“搭积木”一样进行上装。

  2021年10月一期项目投入使用以来,威尔特芬房车业务飞速扩张,去年被评为“中国房车露营行业新锐品牌”。

  “今年产量预计在1200台以上。”威尔特芬房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渐次进入企业,既保留“专”的特色,又实现“质”的飞跃。上装制造不再是人们刻板印象的“焊铁皮”,而是真正工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活”。

  “氢”装上阵,打造干线物流“巨无霸”

  一辆专汽的生产成本,底盘超过一半。

  随州拥有专汽资质企业80家,整车资质企业3家,新能源汽车资质企业2家。

  然而,宝贵的整车资质受制于总成研发实力不足,随州专汽产业所用底盘多从外地购买,整车资质优势未能充分显现。

  从“盘”入手,赶超的弯道,在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

  走进程力新能源商用车生产车间,环卫车、清扫车……多种多样的新能源商用车整齐停放。

  2015年,程力取得新能源商用车整车资质,并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去年,程力新能源公告车型达到78款,实现产销1300台。今年,程力集团与整车设计研发公司、成都壹为新能源强强联手,以自主研发新能源底盘为目标,展开系列合作。

  5月28日,成都壹为在随州正式发布全新二代底盘产品——18吨和4.5吨新能源专用汽车底盘,并宣布全国首条新能源专用车底盘生产线在随州正式投产。

  “以底盘换电激活整车资质,将带动集团新能源板块突破性发展。”程力集团副总经理、新能源汽车公司总经理倪文涛表示,程力计划今年产销自主底盘及改装新能源车2500台,新能源车产值达7亿元。

  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依托清华工研院支持,历经破产重整的另一家龙头企业——新楚风“氢”装上阵,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迈向氢能源商用车赛道。

  新楚风研发中心里,一辆设计外观极具未来感的干线物流商用车“巨无霸”正在加紧进行试验检测。“今年,新楚风获得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资质,计划新能源物流车产销突破4900辆。”新楚风公司总经理彭浪说。

  以点串链,随州着手布局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铜箔、电机,以及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等零部件和原材料产业链,以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双轮驱动”的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记者手记】底盘换新能源,产业有新动力。上装、底盘一体化集成,将壮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能源商用车底盘制造产业链。

  数据“上云”,无人驾驶清扫车“上岗”

  7月18日,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记者走进院区,看到一台无人驾驶清扫车正在清洁路面。

  工作人员设置好程序后,清扫车根据设置路线自动前行,树叶扫入机器人自带垃圾桶内,实现高精度的自动化清扫作业。

  “清扫车遇到障碍物时会绕行,还可以识别红绿灯、规划路线。当电量不足时,会预留返航电量,并自动到园区充电点充电。”研究院副院长李存荣告诉记者,该车还处在研发调试阶段,技术成熟便可推向市场。

  从科研成果到工程技术,再到商用产品,“纸变钱”的孵化过程,靠的是技术熟化平台的支撑。

  2017年,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成立,围绕随州专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工研院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搭起了“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桥梁。

  为使企业拥有创新转型的底气,工研院力推搭建专用汽车检测场景,让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有了“拉出来遛遛”的试验基地;为使自主研发力量薄弱的中小型专汽企业享受到科研成果,工研院“对症开方”,依据企业需求和转化能力提供相适应的技术产品予以支持。

  记者看到,试验区的电子屏幕上,试验车辆数据“上云”,车辆信息状态一目了然。

  “以智慧赋能,专汽网联化应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院长谭罡风表示,加强智能网联技术攻关,推进智能网联设备和技术在环卫车、罐式车等车型上的应用,不仅能提升车辆运行安全保障,还能够利用工业大数据准确掌握用户需求、产品改进等信息,打造数智融合的后服务市场。

  近年来,随州已建立湖北省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湖北省应急产业研究院三大研发平台,持续为专汽产业转型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记者手记】推进装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利用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车路协同的专汽智慧应用场景。“智”造专汽,未来可期。

  现完工送电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