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资料图片)
编者按: 即将召开的市“两会”,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望与重托。本报今日起推出“喜迎市‘两会’阔步新征程”系列报道,全面展示过去一年我市在保水护水、项目建设、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市“两会”召开营造浓厚氛围,敬请关注。
“原来躲着走,现在专门到这儿来玩。”12月7日午后,茅箭区茅塔乡康家村村民张大成和老伴,沿着茅塔河散步。尽管已是冬季,但依然满眼绿色。
茅塔河是全省首批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我市抢抓试点机遇,在茅塔河流域原有32座污水处理设施基础上,新增16座分布式、分散化污水处理设施,切实提升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确保清水入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市坚决扛牢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下大力气筑牢水质安全防线,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安全。
激发守水护水内生动力
12月8日,夕阳的余晖洒在丹江口水库宽阔的水面上。中国好人、荆楚楷模、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区新港社区居民蒋德新驾着小船,在江面上清理漂浮物。
62岁的蒋德新是老渔民,从记事起就跟着父辈们在汉江捕鱼。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他拆除网箱、退捕上岸。当地政府给他配置了一条“守井卫士船”,用于日常巡河清漂和水上救援。
2020年,他牵头成立德新护水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护水宣传教育、巡库巡河、清理库周漂浮物等志愿服务活动。
“以前江面上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综合治理后,水清了、环境好了,村里有廊亭、绿道、广场,每天都有很多人沿着河道散步。”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村民李兴强说。
65岁的李兴强是一名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2021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他自发组建一支护水队,每天在汉江边巡逻。
“今年以来,市级河湖长及其联系部门巡河150次、县级河湖长及其联系部门巡河3367次,解决问题888个。河(湖)长履职合格率、联系部门履职合格率均达100%。”市水利和湖泊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科长李玲告诉记者。
“我们两地志愿者将共同携手,常态化开展节水爱水护水志愿服务,共同守好一库碧水。”12月12日,“北京·十堰节水爱水护水志愿服务联盟”正式成立,来自北京、十堰两地69支志愿服务队、7800名志愿者携手共护碧水,将为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注入新的力量。
织密治水管水“天罗地网”
美人蕉绿意盎然,菖蒲长势喜人……走进郧西县观音镇刘家湾村,公路边田地里,一处污水处理设施格外引人注目。该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微动力一体化设备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日处理生活污水20吨,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准。
近年来,刘家湾村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铺设污水管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同时,按照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模式,实施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收集清运全覆盖。
今年,我市出台《扛牢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编制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纲要,建立体系化、系统性的节水护水爱水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一库碧水。
我市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到丹江口库区、“两山”实践转化基地等一线考察学习。围绕当好忠诚“守井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组织专题研讨会,让爱水护水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转化为当好“守井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搭建‘八大智管系统’,应用卫星遥感、大数据、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对水库水质实施‘空天地水’多维度在线智慧监管,实现水质保护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转变。”在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一组组跳跃的数据,一条条守水护水的指令,为“南水”安全北上织起了一张“天罗地网”。
水网通衢畅南北,丹心寄北护水源。
来自水利部的消息,通水9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60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记者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