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从葛洲坝到三峡水运新通道 三代建设者共筑宜人之城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轮播图

2025-02-14 07:31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阳光洒满大地,暖意融融。

  58岁的倪跃携妻子来到西陵区平湖馨苑小区,与父母、兄嫂、姐姐团聚,一起包汤圆,共庆元宵佳节。这一传统习俗,他们已坚持了整整50年。然而,今年的团聚显得尤为特别——因父亲倪振兴患有老年痴呆症,即将入住医养中心,一家人决定提前与老人共度这温馨的时刻。

  倪家合影:倪振兴(前排左)、小儿子倪跃(后排左二)、大儿子倪施跃(后排左四)、长孙倪峰(后排右四)。

  倪家三代皆是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的职工,他们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祖孙三代以建设者的家国情怀,在峡江小城蜕变为宜居宜业宜人大城市的历史画卷中,书写了人与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双向奔赴的奋斗篇章。

  倪振兴和老伴在三峡大坝合影。

  倪振兴当年参与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的情景。

  50米井下埋设发电机监测仪 钢筋工荣获葛洲坝截流一等功

  92岁高龄的倪振兴(曾用名倪正兴),是江苏省南通人。1950年,倪振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产业工人,从事钢筋建筑工作。他走南闯北,先后前往吉林云峰、安徽磨子潭,湖北丹江口和宜昌,参与了新中国的堤坝、水电站建设,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奉献了青春与热血。

  如今,坐在轮椅上的他,已认不全家人,想不起往事。可是,只要看到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设图片,老人迷惘的眼神会变得清醒,仿佛在回忆激情燃烧的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岁月。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陵峡口的一声巨响,葛洲坝工程开始兴建。倪振兴和全国各地的10万名水利建设者齐聚宜昌,投入轰轰烈烈的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当时,宜昌城区人口猛增2倍,达到了43万人。

  倪跃记得,当时父母和家中四名子女都住在平湖半岛一带的荒山,这里被人们称作浇二,是葛洲坝工程局浇筑二分局3000多户职工和家属的居住地,人口达到了1万多人。

  葛洲坝工地上,倪振兴和水利建设者们上工地,肩挑背扛,开挖土石方,安装设备,干得热气腾腾。当年正值壮年的倪振兴经常坐着人力吊篮,深入到四五十米深的井下去预埋和监测沉降仪器设备。狭窄的空间、潮湿的环境、简陋的装备,稍不留神就会受伤。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的年代,建设人才极为稀缺。对技术要求高的发电机组监测仪器安装工作让身为普通钢筋工的倪振兴颇为头疼。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这句话,成为所有建设者艰苦创业时期的真实写照。在阴冷的井下,倪振兴一待就是一整天,安装主机、报警器、传感器,连接电源线……每一道工序都涉及复杂的电气知识。他虚心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列出十几种工作方法,逐一实践排查,直到找到正确的工艺流程。

  倪跃清楚地记得,父亲天不亮就出门,在井下一工作就是一整天。直到深夜才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疲惫地回到家中。

  坚韧不拔的意志加上勤学苦干的努力,倪振兴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他带领30余人的队伍克难攻坚,埋设了葛洲坝一期、二期工程的11台发电机组监测仪器,为葛洲坝电力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1981年,葛洲坝工程如期完成大江截流,并通航发电。倪振兴作为全国重点工程的基层建设者代表,荣获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一等功奖章。

  为了庆祝父亲受到表彰和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家里包起了汤圆,把对未来生活和国家兴盛的美好期盼,包进象征着幸福团圆的汤圆里。

  倪振兴是千千万万水利建设者的缩影。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中国水利事业和宜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宜昌,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与城的相互成全,让这座峡江小城逐步迈向中等城市的辉煌未来。

  每逢重大喜事,全家人聚在一起包汤圆。

  老伴和女儿喂倪振兴吃汤圆。

  火光四溅中焊钢筋铁骨 百名焊工大坝底下筑地基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倪跃一家来说,包汤圆已不再是逢年过节的习俗,而是家逢喜事的庆祝仪式。自从倪跃和兄姐四人入职葛洲坝工程局,倪家的汤圆便与家庭成员的事业进步紧密相连。每当儿女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家中便会包起汤圆,将喜悦与期盼融入这象征团圆的传统美食中。

  1994年12月14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西陵峡三斗坪中堡岛正式动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65%以上的建设任务,从“三通一平”基地建设到发电厂房的机组安装,倪家人与无数建设者一同投身其中。

  倪跃在业余时间端起相机,用镜头记录下水利建设者们扎根一线、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动人场景。他拍摄的以葛洲坝工程建设钢筋绑扎为主题的照片《铜墙铁臂》,在1986年荣获宜昌市摄影展一等奖。

  在倪跃的镜头中,大哥倪施跃的身影也频频出现。

  今年65岁的倪施跃是家中的长子。1979年,他通过招工考试进入三三〇工程局浇筑二分局(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公司前身),成为一名焊接工人。

  焊接工作环境艰苦,许多同事中途选择离职或转行,但在父亲“干一行爱一行”的教诲下,倪施跃一干就是36年。

  许多优秀水利人才大量涌入宜昌,全国劳动模范周日山也成了倪施跃的同事。周日山带领倪施跃和团队摸索掌握了一整套复杂的电焊技术,攻克了一个个施工难题。

  倪施跃手掌上的茧厚起来,棉布工作服上的污渍多了起来,焊接技术也精进起来。在葛洲坝集团焊工大比武活动,他凭借高超的技艺获得第一名。

  三峡大坝的动工,让远在云南建设澜沧江水电站的倪施跃激动不已。他主动向领导递交请战书,申请参与三峡大坝的建设。

  在临时船闸工地上,他与一百多名工友拿起焊枪,为坝底地基的钢筋焊接挥洒汗水。炎炎夏日,他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户外作业,阳光、电焊的强光和地表的热浪交织在一起,豆大的汗珠滴落在水泥地上,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单位和武警部队官兵也参与了三峡大坝建设,建设者们比学赶帮超,为大国重器的建设贡献力量。”倪施跃回忆说。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大量建设者的涌入和多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人与城市的共同进步,宜昌从中等城市向Ⅱ型大城市跨越,城区面积达到了100平方公里,人口也超过了100万。

  由于在三峡大坝建设中表现出色,倪施跃从普通技术工人破格晋升为技师,并通过高级焊工技师考试,被葛洲坝集团聘为焊工技能专家,成为当时为数不多享受集团公司津贴的员工之一。36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云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参与了澜沧江水电站、景洪水电站、浏阳水电站、三峡电站等十余座水利工程的建设,见证了多次截流的壮举。然而,最让他激动的,还是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时刻。倪施跃说:“我们这一代人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发展不断成长进步,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大国重器的建设联系更为紧密。”

  倪跃一家包汤圆庆祝这一盛事。相较于上一代,如今包汤圆的食材丰富起来,兄弟姐妹们会试着包一些江苏老家的猪肉馅和蔬菜馅的咸味汤圆。虽然口味不一,但是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时代在变,汤圆的味道也在不断创新,正如倪家两代建设者的奋斗故事,始终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一家人看老照片忆峥嵘岁月。

  放弃海外入职机会 为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出力

  2月2日,在葛洲坝集团公司小区的一处住宅内,31岁的倪佳薇与父亲倪跃一起包起了汤圆。这个熟悉的仪式,承载着倪家三代人对家国情怀的传承。然而,这一次的汤圆却多了一份特别的意味——随着三峡水运新通道的筹建,倪佳薇所居住的小区即将面临搬迁。

  倪佳薇在宜昌出生,从家里步行到葛洲坝仅需10分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的建设,不仅让宜昌成为“来电之城”,也让这座城市处处展现水电的澎湃动力。

  她从小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家门口的葛洲坝公园绿意盎然,十里长江画廊与一江碧水交相辉映;磨基山公园如城市绿肺般青翠葱郁;解放路、铁路坝等商业区繁华热闹;城区各社区打造的“一刻钟”生活圈,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与父辈们相比,倪佳薇这一代高学历年轻人对城市的选择,更多了一份对梦想的认同感。近年来,宜昌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综合性民生服务政策的出台,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成为“宜昌新市民”。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让宜昌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人的现代化城市。

  倪佳薇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在国外工作的机会,通过招聘进入中国葛洲坝集团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战略运控部工作。她的堂兄倪峰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目前在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工程总承包项目部担任安全生产监督部主任。他们成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拥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倪佳薇说,在澳大利亚实习时,每当她说起自己家住宜昌,就是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所在地时,许多外国人都羡慕不已,表示希望有机会能来参观。一位埃及老奶奶还对她说,三峡大坝和埃及金字塔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倪佳薇高兴地说:“我的爷爷和爸爸就是这两个伟大工程的建设者。”那一刻,她对家乡充满了自豪。

  倪家有一个传统:每逢重大喜事,全家都会包汤圆庆祝。这种“仪式感”让一家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尽管即将搬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倪佳薇心中难免不舍,但她依然选择用包汤圆的方式庆祝新的开始。她坚信,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将像当年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一样,为宜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宜昌拥有丰富的建设人才资源和宝贵的建设经验,水电站提供的强大清洁能源更让这座城市在项目建设上具备了独特的竞争力。”倪佳薇充满信心地说道,“比如我们集团公司实施的全国首条全路域交能融合项目,就是将交通建设与电力能源相结合。相信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将为我们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才来到宜昌,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

  作为宜昌未来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倪佳薇眼中闪烁着光芒。从葛洲坝、三峡大坝到三峡水运新通道,倪家三代人与宜昌共同成长,不断续写着一座城市与一个家族的奋斗篇章。 (记者崔艳华、蔡昶,图片由三峡日报记者林潇拍摄或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