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这场直播,向全球展示消化道早癌治疗的“中国方案”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社会

2022-07-05 16:43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蔓、通讯员张晓衡)小心翼翼地切除下增生的息肉腺瘤,而健康的肠黏膜“毫发无损”。7月2日,一场面向全世界直播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医院成功举行。消化医院负责人于红刚教授在其自主研发、领跑全球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系统——“内镜精灵”(ENDOANGEL®)辅助下,成功在第五届希腊雅典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上,向全球同行直播了一例消化道早癌的高难度内镜治疗手术演示。这已是于红刚教授团队今年进行的第4次国际手术演示。


  59岁的张爹爹因间断腹泻5年,在当地医院进行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与直肠新生物后,他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医院寻求进一步诊治。
  消化医院于红刚在为该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绒毛状腺瘤。这是大肠腺瘤性息肉常见的病理分型之一,属于一种癌前病变,癌变率高达50%。如果不及时诊治,数年时间即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早期癌 前病变内镜下即可完成手术切除,治疗成本低、恢复快,5年生存率高于90%,几乎可以达到“治愈”标准。
  在获得患者同意后,于红刚团队决定为患者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在希腊雅典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大会中直播。


  据悉,由亚洲胃肠病研究所主办的希腊雅典国际消化系统疾病论坛(The 5th Athe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estive Diseases 2022),是消化内镜领域享誉全球的学术盛会,通过讲座、手术演示和实践课程,展示消化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技术,旨在为全球内镜医师同仁展示消化内镜领域在全球的发展和革新。
  术中,于红刚首先通过其自主研发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内镜精灵”(ENDOANGEL),对患者病灶进行辅助诊断。内镜精灵(ENDOANGEL®)是一款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消化内镜下辅助诊疗系统,可对消化内镜下视频图像进行实时监测,规范医师的内镜操作,并实时辅助医师提示可疑病灶,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早期癌症检出率,助力消化道系统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犹如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能及时提醒医生不要放过检查死角,尽早识别可能有问题的消化道部位,辅助诊断病灶并进行分型,显著提高病灶诊断正确性、实现手术决策最优化。作为内镜医师的“第三只眼”,内镜精灵快速精准地识别出病灶并作出标记,给Endoscopy on Air 2022大会主席和参会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于红刚通过内镜下的精细操作,完整切除增生的息肉腺瘤,不伤害健康的肠黏膜,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几乎没有疼痛感,可实现微创性切除和治愈。来自全球顶尖的消化内镜专家观看手术直播时,纷纷为于红刚教授的精彩手术演示点赞。
  术后,张爹爹为于红刚教授团队竖起了大拇指,激动地说:“太了不起了,没想手术这么快就结束了,感觉就像睡了一觉,醒来一点也不痛。”心里多年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张爹爹感觉迎来了新生。
  于红刚提醒,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
  于红刚提醒,由于消化道肿瘤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人,因此专家指南建议所有超过40岁的人进行胃镜筛查,45岁以后要进行肠镜筛查。经常出现消化道不适、有消化道基础疾病、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胃肠镜的筛查年龄应该适当提前。
  “内镜精灵”系统是以于红刚为代表的中国医生,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引领全球“健康+AI”领域。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UT》、《GIE》、《柳叶刀胃肠疾病学》等行业学术顶级期刊,截至2022年7月,累计发表SCI影响因子已达372.288分,赢得了国内外消化内镜专家的高度认可。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