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选择 无憾的青春——写在空军预警学院首批00后学员毕业之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曹雯 通讯员 缪炜 李洋
雪莲在高原雪域才能绚丽绽放,青春在艰苦环境愈加焕发光彩。
100%申请戍边、100%服从分配!
驻汉空军预警学院首批00后毕业学员把卫国戍边作为青春的起跑线,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部队备战打仗服务。
是什么激励着他们不畏艰难、傲霜斗雪、守望空天?今年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次深入该院采访,见证这群青年“准军官”的成长与蜕变。
一粒卫国戍边的种子发了芽
打好背包,00后陕西小伙何朝辉将奔赴海防一线。
4年前的一幕历历在目:刚入校时,参观院史馆,看着一封封发黄的戍边申请、一张张模糊的戍边图片,他感觉“那是别人的故事”,“没有想过要去新疆、西藏”。
改变,从一节思政课开始。
何朝辉忘不了,入学之初,思政课教员讲述第一代高原雷达兵的故事。
1976年,毕业学员卢本初主动申请到唐古拉山上海拔5000多米的某雷达站工作。为保障战备值班任务完成,他不知多少次冒着被暴风雪吞噬的危险,冲上阵地抢修故障装备。他还踏遍雪山为藏族同胞送技术、解忧难,被官兵和驻地群众亲切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油机专家”。
1982年,毕业学员马明来到云南边陲某高山雷达站工作。一次,雷达站遭遇特大暴风雪袭击,断绝补给多日后陷入绝境。他主动请缨带领两名战士为山上抢运给养,途中为大雪所困。他命令战士在相对温暖的车中待援,自己则扒雪开路报告情况,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21岁。
“学长们的戍边故事,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何朝辉说,4年来,一次次聆听戍边报告会,一次次被感动,雪山高原、边关大漠也成了自己向往的圣地。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
大四那年,戍边卫国的种子发了芽,何朝辉郑重写下戍边申请书:“作为一名军人,没有去过艰苦边远的地方,是一种遗憾!”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
今年毕业分配,00后学员王鹏阳选择了新疆和田。而在4年前,刚入校时,他还曾打过退堂鼓,甚至提出退学申请。
带队干部亦师亦友嘘寒问暖,同班学员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紧张的学习、充实的训练、丰富的校园生活,让他很快融入了集体。
大三那年冬天,一次学习卫国戍边英雄的主题教育,激活了王鹏阳埋藏已久的戍边梦。
那一课,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
2020年5月初,我边防战士李确祥和陈祥榕等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紧急前出处置。
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
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
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
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越是艰险越向前,生死关头更凛然。作为军人、作为英雄陈祥榕的同龄人,面对生死考验,我能不能冲上去?”王鹏阳在内心一次次追问自己。
“坚决听党指挥,牢记使命责任,弘扬雪莲精神……”毕业典礼上,王鹏阳和所有毕业学员一起向母校立下铮铮誓言。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王鹏阳说,作为戍边军人,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好男儿志在四方。
“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空军预警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李国新说,00后毕业学员素质高、进步快,戍边决心大,这是“三到一长期”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是一代代预警学子接力戍边的光荣传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75年,福州某部雷达技师詹玉华从该院毕业。他放弃回原部队的机会,来到位于戈壁深处的某雷达站,一干就是11年,成为申请戍边、践行“三到一长期”第一人。
毕业学员中有15人被授予“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带出的甘巴拉、友谊关等16个基层连站分别被军委、空军授予荣誉称号。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厚厚的一沓戍边申请书,见证和记录着毕业学员的初心和决心——
“我决心去最艰苦的地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最艰苦的环境磨砺我、锤炼我,让奋斗成为自己军旅生涯最坚实的注脚。”学员闻海翔把目标定在了甘巴拉雷达站。
“无论是边关哨所,还是浩瀚海洋,我都选择与祖国站在一起!”哈尔滨小伙尉兆文选择奔赴西北边陲。
走进空军预警学院,以历届校友为主体带出的英模连站巡礼展常年展出。在甘巴拉、在神女峰,他们昼夜不歇,守望在孤岛、荒漠、云端、极边……
江城雪莲,绽放边疆。
首批00后预警学子在这里淬火成长、从这里走向边关,汇入强军兴军的洪流。
雪莲在高原雪域才能绚丽绽放,青春在艰苦环境愈加焕发光彩。
100%申请戍边、100%服从分配!
驻汉空军预警学院首批00后毕业学员把卫国戍边作为青春的起跑线,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部队备战打仗服务。
是什么激励着他们不畏艰难、傲霜斗雪、守望空天?今年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次深入该院采访,见证这群青年“准军官”的成长与蜕变。
一粒卫国戍边的种子发了芽
打好背包,00后陕西小伙何朝辉将奔赴海防一线。
4年前的一幕历历在目:刚入校时,参观院史馆,看着一封封发黄的戍边申请、一张张模糊的戍边图片,他感觉“那是别人的故事”,“没有想过要去新疆、西藏”。
改变,从一节思政课开始。
何朝辉忘不了,入学之初,思政课教员讲述第一代高原雷达兵的故事。
1976年,毕业学员卢本初主动申请到唐古拉山上海拔5000多米的某雷达站工作。为保障战备值班任务完成,他不知多少次冒着被暴风雪吞噬的危险,冲上阵地抢修故障装备。他还踏遍雪山为藏族同胞送技术、解忧难,被官兵和驻地群众亲切誉为“世界屋脊上的油机专家”。
1982年,毕业学员马明来到云南边陲某高山雷达站工作。一次,雷达站遭遇特大暴风雪袭击,断绝补给多日后陷入绝境。他主动请缨带领两名战士为山上抢运给养,途中为大雪所困。他命令战士在相对温暖的车中待援,自己则扒雪开路报告情况,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21岁。
“学长们的戍边故事,在我心里种下了一粒种子。”何朝辉说,4年来,一次次聆听戍边报告会,一次次被感动,雪山高原、边关大漠也成了自己向往的圣地。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
大四那年,戍边卫国的种子发了芽,何朝辉郑重写下戍边申请书:“作为一名军人,没有去过艰苦边远的地方,是一种遗憾!”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
今年毕业分配,00后学员王鹏阳选择了新疆和田。而在4年前,刚入校时,他还曾打过退堂鼓,甚至提出退学申请。
带队干部亦师亦友嘘寒问暖,同班学员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紧张的学习、充实的训练、丰富的校园生活,让他很快融入了集体。
大三那年冬天,一次学习卫国戍边英雄的主题教育,激活了王鹏阳埋藏已久的戍边梦。
那一课,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
2020年5月初,我边防战士李确祥和陈祥榕等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紧急前出处置。
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你怕不怕?”
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
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
陈祥榕在日记中自豪地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越是艰险越向前,生死关头更凛然。作为军人、作为英雄陈祥榕的同龄人,面对生死考验,我能不能冲上去?”王鹏阳在内心一次次追问自己。
“坚决听党指挥,牢记使命责任,弘扬雪莲精神……”毕业典礼上,王鹏阳和所有毕业学员一起向母校立下铮铮誓言。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王鹏阳说,作为戍边军人,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好男儿志在四方。
“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空军预警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李国新说,00后毕业学员素质高、进步快,戍边决心大,这是“三到一长期”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是一代代预警学子接力戍边的光荣传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75年,福州某部雷达技师詹玉华从该院毕业。他放弃回原部队的机会,来到位于戈壁深处的某雷达站,一干就是11年,成为申请戍边、践行“三到一长期”第一人。
毕业学员中有15人被授予“祖国边陲优秀儿女奖章”,带出的甘巴拉、友谊关等16个基层连站分别被军委、空军授予荣誉称号。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厚厚的一沓戍边申请书,见证和记录着毕业学员的初心和决心——
“我决心去最艰苦的地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最艰苦的环境磨砺我、锤炼我,让奋斗成为自己军旅生涯最坚实的注脚。”学员闻海翔把目标定在了甘巴拉雷达站。
“无论是边关哨所,还是浩瀚海洋,我都选择与祖国站在一起!”哈尔滨小伙尉兆文选择奔赴西北边陲。
走进空军预警学院,以历届校友为主体带出的英模连站巡礼展常年展出。在甘巴拉、在神女峰,他们昼夜不歇,守望在孤岛、荒漠、云端、极边……
江城雪莲,绽放边疆。
首批00后预警学子在这里淬火成长、从这里走向边关,汇入强军兴军的洪流。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