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最新技术学工匠精神 也学科技创新学系统思维 “临场课堂”教好了“高铁线路医生”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刘莉琳
众所周知,高铁技术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名片。多年耕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这对高铁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以高铁工程技术为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层出不穷,急需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掌握高铁线路健康维护新技术,具备创新素质、精湛技术、高端技能、卓越匠心、劳模品质、安全意识,真正成为能诊断、会整治、善保养的‘高铁线路医生’。”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院长侯梅英说。为此,自2015年以来,学校联合中铁四院集团、中铁武汉局集团,围绕解决“高铁线路医生”实际需求打造了协同育人平台,持续开展了以“临场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高铁线路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科研单位也是合作伙伴
职业教育经常面临“缺乏真实的训练场平台”的难题,要解决它,必须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般来说,学校会更倾向于与用人企业合作。
武汉铁院铁道工程学院的老师们却更进一步,在联合铁路企业的同时也与研发单位合作。三方以高铁线路健康维护研发场、联合试验场、技术技能实习训练场、技术应用施工场等“四场”为依托,通过“早临场、多临场、反复临场”,共同打造出“新技术引领、项目贯通、‘四场’联动”的“临场课堂”。
在与中铁四院集团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即“铁四院”)合作的过程中,共建高速铁路健康整治协同创新平台。几年来,老师和研发人员在这里共同做研发、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科研成果显著:研发了无砟轨道维修施工工艺、工装、材料参数,形成了独创的施工整治方案标准及10余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型专利,被应用于武广客运专线、杭甬高铁、京沪高铁、杭长高铁、京广高铁、郑徐高铁、沪杭高铁、郑西高铁等,累计产生经济效益5.4亿元;此外还形成高铁精密测量软件著作权1部,已在我国约一半高铁精密测量网中应用。
更重要的是,联合科研令教师团队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前沿,及时将新技术无障碍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双师言传身教、现场耳濡目染、项目亲身体验”,学生由此能学到应用于现场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学生纷纷把职业当事业
23岁的余孝凤两年前从武汉铁院铁道工程学院毕业,现在高海拔的川藏高铁建设工地做技术员。他很为自己的工作骄傲:“这有高铁领域世界最新技术,我能学到很多东西。”
一般来说,小余会早8点开早会,之后去现场做技术服务,晚上8点-11点在线路上工作,结束后准备建造师考试,自学到12点再休息。“感谢学校丰富多彩的‘临场课堂’,让我很早就认识了职业和它的发展前景。”他说,大一下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郑万高铁襄阳东津段开展项目实战,那半个月他第一次有了职业自豪感;大一暑假大家一起去京广高铁湖南衡阳段做“线路医生”,一干就是一整夜,他很快做到了能独立操作……“有了这些铺垫,毕业后我参与建设广汕、川藏高铁,个人成长都很快。”
余孝凤不是个例。“‘临场课堂’以早临场解决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不及时的问题,多临场解决了学生技能训练不真实的问题,反复临场解决了学生能力转化不到位的问题,更让学生早早走向一线,接受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熏陶,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该院副教授张震宇说,许多学生在结课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开始主动学习,规划未来。
教师何欢注意到,自己的学生思维活跃,能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令他们备受用人单位好评。“‘临场课堂’大力鼓励学生创新。我们提出了‘创新—学习—应用—创新+’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四级迭代递进培养路径,老师在教学中融入真实创新课题,学生学到相应技能后在一线应用并创新。”她说。
互惠互利破“两张皮”难题
高质量的“临场教学”,生发于研创机构、用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
其基础是互惠互利。据介绍,这一案例中,便是以成熟的高速铁路整治技术创新成果针对铁路企业一线技术应用难题开展技术服务;与铁路企业合作共研生产技术标准,推动技术规范、技术工艺更新;以先进的创新理念、成熟的创新成果推动学生积极参加技术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技术发明以及获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最终培养出能跟上高铁维护新技术发展步伐、快速胜任现场工作的优秀人才。
在此过程中,三方均有丰富成果。仅在教育教学领域,便提出了高速铁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标准,且已由铁道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给国内高校;提出了铁道工程专业国际标准,建成了1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编著了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推荐规划教材;开发了8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成果部分内容获2项湖北省优秀案例一等奖;人才培养模式已为国内10余所高职院校高速铁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借鉴。
众所周知,高铁技术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名片。多年耕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运营动车组最多、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这对高铁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以高铁工程技术为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层出不穷,急需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掌握高铁线路健康维护新技术,具备创新素质、精湛技术、高端技能、卓越匠心、劳模品质、安全意识,真正成为能诊断、会整治、善保养的‘高铁线路医生’。”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院长侯梅英说。为此,自2015年以来,学校联合中铁四院集团、中铁武汉局集团,围绕解决“高铁线路医生”实际需求打造了协同育人平台,持续开展了以“临场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高铁线路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科研单位也是合作伙伴
职业教育经常面临“缺乏真实的训练场平台”的难题,要解决它,必须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般来说,学校会更倾向于与用人企业合作。
武汉铁院铁道工程学院的老师们却更进一步,在联合铁路企业的同时也与研发单位合作。三方以高铁线路健康维护研发场、联合试验场、技术技能实习训练场、技术应用施工场等“四场”为依托,通过“早临场、多临场、反复临场”,共同打造出“新技术引领、项目贯通、‘四场’联动”的“临场课堂”。
在与中铁四院集团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即“铁四院”)合作的过程中,共建高速铁路健康整治协同创新平台。几年来,老师和研发人员在这里共同做研发、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科研成果显著:研发了无砟轨道维修施工工艺、工装、材料参数,形成了独创的施工整治方案标准及10余项发明专利、18项实用型专利,被应用于武广客运专线、杭甬高铁、京沪高铁、杭长高铁、京广高铁、郑徐高铁、沪杭高铁、郑西高铁等,累计产生经济效益5.4亿元;此外还形成高铁精密测量软件著作权1部,已在我国约一半高铁精密测量网中应用。
更重要的是,联合科研令教师团队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前沿,及时将新技术无障碍转化成教学内容,通过“双师言传身教、现场耳濡目染、项目亲身体验”,学生由此能学到应用于现场的最新知识和技能。
学生纷纷把职业当事业
23岁的余孝凤两年前从武汉铁院铁道工程学院毕业,现在高海拔的川藏高铁建设工地做技术员。他很为自己的工作骄傲:“这有高铁领域世界最新技术,我能学到很多东西。”
一般来说,小余会早8点开早会,之后去现场做技术服务,晚上8点-11点在线路上工作,结束后准备建造师考试,自学到12点再休息。“感谢学校丰富多彩的‘临场课堂’,让我很早就认识了职业和它的发展前景。”他说,大一下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郑万高铁襄阳东津段开展项目实战,那半个月他第一次有了职业自豪感;大一暑假大家一起去京广高铁湖南衡阳段做“线路医生”,一干就是一整夜,他很快做到了能独立操作……“有了这些铺垫,毕业后我参与建设广汕、川藏高铁,个人成长都很快。”
余孝凤不是个例。“‘临场课堂’以早临场解决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不及时的问题,多临场解决了学生技能训练不真实的问题,反复临场解决了学生能力转化不到位的问题,更让学生早早走向一线,接受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熏陶,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该院副教授张震宇说,许多学生在结课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开始主动学习,规划未来。
教师何欢注意到,自己的学生思维活跃,能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令他们备受用人单位好评。“‘临场课堂’大力鼓励学生创新。我们提出了‘创新—学习—应用—创新+’的创新能力与素质四级迭代递进培养路径,老师在教学中融入真实创新课题,学生学到相应技能后在一线应用并创新。”她说。
互惠互利破“两张皮”难题
高质量的“临场教学”,生发于研创机构、用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
其基础是互惠互利。据介绍,这一案例中,便是以成熟的高速铁路整治技术创新成果针对铁路企业一线技术应用难题开展技术服务;与铁路企业合作共研生产技术标准,推动技术规范、技术工艺更新;以先进的创新理念、成熟的创新成果推动学生积极参加技术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技术发明以及获取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最终培养出能跟上高铁维护新技术发展步伐、快速胜任现场工作的优秀人才。
在此过程中,三方均有丰富成果。仅在教育教学领域,便提出了高速铁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标准,且已由铁道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给国内高校;提出了铁道工程专业国际标准,建成了1门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编著了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推荐规划教材;开发了8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成果部分内容获2项湖北省优秀案例一等奖;人才培养模式已为国内10余所高职院校高速铁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