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共”兴村,郧西县丁家湾村“蝶变”记
山峦叠翠、碧水蜿蜒、绿荫夹道,福银高速、242国道穿境而过……沿着蜿蜒的伞河,从十漫高速上津出口一路向西,畅通整洁的水泥路、黛瓦白墙的安置房、蔚然成林的李子园、整齐连片的香菇棚映入眼帘,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和曾经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上津镇丁家湾村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实施“五共”新模式,以党建引领为统揽、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乡村建设为保障、以乡村治理为抓手,民生民情、村容村貌正悄然发生着“蝶变”。
党建引领聚合力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关键。
近年来,上津镇丁家湾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理念融入村级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培育、群众矛盾化解等方面,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推动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积极分子2名,后备干部5名,为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上津镇丁家湾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为实现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合力。
产业兴村增动能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上津镇丁家湾村运用“两山”理论指引乡村产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全村现有冬桃基地70亩、脆李基地160亩、黄金梨基地20亩、葡萄基地235亩、香菇大棚180棚、扶贫车间2处(金辉科技有限公司、伞河软木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占地面积18亩),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累计带动本村110余户农户致富增收,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
乡村建设添信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的有效途径。
上津镇丁家湾村七组徐家台子坐落在地灾滑坡体上,曾经有一多半人口外迁,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住房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建的土坯房,已年久成危房;连接外面的唯一通道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群众徒手开凿的不足2米宽的泥土路;人畜饮水全靠山沟里箍的2口小水窖。这一切,都在2015年画上了休止符。
如今的徐家台子安置区,30余户贫困群众搬出了“穷窝窝”,住进了宽敞舒适的“小别墅”,家家通电、通水、通网络,路畅、水清、景美、人和,俨然一幅静谧和谐的乡村振兴美画卷。
徐家台子一域之嬗变,见证丁家湾全村发展之精彩。在镇村干部不懈努力、积极争取以及驻村工作队倾情帮扶下,丁家湾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个、村级活动广场1个、村级卫生室1个、村级小学1个、安置房92套、污水处理池7个、饮水设施2处、铺设管道2万米,增加变压器5处,新修和拓宽通村水泥路8公里,新建河堤4000米,布设路灯240余盏,放置垃圾箱18处、新建和改造水冲式厕所388个,无害化厕所122个。
乡村治理汇民心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
近年来,上津镇丁家湾村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广泛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美化、绿化、亮化村庄环境,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建设“枫桥式”战斗堡垒,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二是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运用积分制管理,推进殡葬改革,狠刹人情风、彩礼风,教育引导群众尊老爱幼,培育文明乡风;三是打响村庄清洁“保卫战”,清理河道淤泥、垃圾,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四是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兴村之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乡贤回流添活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村“两委”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乡贤能人回流,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土生土长的丁家湾村成功人士操世权,多年在外创业,始终情系桑梓,看到家乡发展的面貌后,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先后成立郧西县伞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郧西县软木制造有限公司、金辉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家乡群众增收。尤其是软木制造,吸引了临近村庄赋闲在家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据悉,仅软木扶贫车间就带动了附近64户229人村民增收、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小小栓皮产业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产业,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产业兴旺,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兴办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谈及丁家湾村未来发展,村书记汪光辉信心满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 通讯员徐彬彬)
党建引领聚合力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关键。
近年来,上津镇丁家湾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理念融入村级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培育、群众矛盾化解等方面,不断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推动实施“红色头雁”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积极分子2名,后备干部5名,为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上津镇丁家湾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为实现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合力。
产业兴村增动能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有力抓手。
近年来,上津镇丁家湾村运用“两山”理论指引乡村产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全村现有冬桃基地70亩、脆李基地160亩、黄金梨基地20亩、葡萄基地235亩、香菇大棚180棚、扶贫车间2处(金辉科技有限公司、伞河软木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占地面积18亩),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累计带动本村110余户农户致富增收,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
乡村建设添信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的有效途径。
上津镇丁家湾村七组徐家台子坐落在地灾滑坡体上,曾经有一多半人口外迁,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住房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建的土坯房,已年久成危房;连接外面的唯一通道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群众徒手开凿的不足2米宽的泥土路;人畜饮水全靠山沟里箍的2口小水窖。这一切,都在2015年画上了休止符。
如今的徐家台子安置区,30余户贫困群众搬出了“穷窝窝”,住进了宽敞舒适的“小别墅”,家家通电、通水、通网络,路畅、水清、景美、人和,俨然一幅静谧和谐的乡村振兴美画卷。
徐家台子一域之嬗变,见证丁家湾全村发展之精彩。在镇村干部不懈努力、积极争取以及驻村工作队倾情帮扶下,丁家湾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个、村级活动广场1个、村级卫生室1个、村级小学1个、安置房92套、污水处理池7个、饮水设施2处、铺设管道2万米,增加变压器5处,新修和拓宽通村水泥路8公里,新建河堤4000米,布设路灯240余盏,放置垃圾箱18处、新建和改造水冲式厕所388个,无害化厕所122个。
乡村治理汇民心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
近年来,上津镇丁家湾村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广泛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美化、绿化、亮化村庄环境,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建设“枫桥式”战斗堡垒,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二是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运用积分制管理,推进殡葬改革,狠刹人情风、彩礼风,教育引导群众尊老爱幼,培育文明乡风;三是打响村庄清洁“保卫战”,清理河道淤泥、垃圾,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四是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兴村之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乡贤回流添活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村“两委”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乡贤能人回流,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土生土长的丁家湾村成功人士操世权,多年在外创业,始终情系桑梓,看到家乡发展的面貌后,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先后成立郧西县伞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郧西县软木制造有限公司、金辉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家乡群众增收。尤其是软木制造,吸引了临近村庄赋闲在家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据悉,仅软木扶贫车间就带动了附近64户229人村民增收、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小小栓皮产业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产业,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产业兴旺,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兴办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谈及丁家湾村未来发展,村书记汪光辉信心满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 通讯员徐彬彬)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