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星火”教员黄贻苏:缺氧不缺精神,传承不灭的“高原星火”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社会

2022-11-22 11:43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7月,西藏山南。雪山起伏连绵,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

  海拔高达4000米、含氧量不足平原60%……

  教员黄贻苏、鲍永娟和战士们艰难行进在碎石“铺成”的巡逻线上,她们是陆军工程大学“星火”理论宣讲服务政治教员群体的成员。

  初到高原的情景,黄贻苏仍然历历在目。

  4820米,是岗拉哨点的海拔高度。“岗拉”,意为“高大的雪山”。

  在这里,几乎每天都要经历一遍狂风、暴雪、惊雷、冰雹。

  她乘车一路向西,空气慢慢变得稀薄,氛围逐渐凝重。

  “快到了,前面就是哨点。”窗外山顶上,伪装网下帐篷有序排列,旗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

  “报告教员,我老家是湖北的,在这里2年了。”一脸黢黑的指导员邓林政前来迎接。

  看着眼前脸庞稚嫩又“沧桑”的老乡,黄贻苏泪流满面、心疼不已。“能有机会为高原战士授课太难得了,既然来了,就不能带着遗憾回去。”

  因此,她和鲍永娟教员一遍遍进行说课试讲,“高反”失眠就索性起身修改讲稿。

  “解放西藏途中第一位牺牲的是谁?”“我们为什么可以在西藏吃到苹果?”沿江驻训场上,摘下氧气面罩的黄贻苏,向士兵接连抛出问题。

  当了解进军西藏路上第一位牺牲的,是张国华将军年仅3岁的女儿;如今每天吃的甜津香脆的苹果,是谭冠三将军心疼士兵们,历经数年实验种出的后,战士们眼眶湿润。

  “原来我们脚下的热土,发生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守护好它。”

  结合部队驻地实际,讲述“缺氧不缺精神”的“老西藏精神”,是黄贻苏因地制宜教学策略的体现。

  “很多时候,战士们对党的创新理论认识理解不够到位,要通过紧密联系所在部队的优良传统、使命任务、官兵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把理论升华为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她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曹雯 通讯员肖力铭李浩)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