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大富水畔 共同缔造美好家园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社会

2022-11-29 07:24 来源: 极目新闻
【字体:

  11月22日,小雪。连绵冬雨后,阳光终于撕碎云层,把暖意洒向人间。

  应城市田店镇的蒲源龙滩广场上,83岁的老人周玉清走出家门,趁着晴好,修剪起广场上的花花草草。为了建这个广场,周玉清主动让出了自家的菜园。

  三合镇三结村大千子湾里,一驾小水车在叠水池里转个不停,纺着欢快的歌。这些景观,是村里的企业和群众共同捐赠的废旧木料、旧石砖等建材建起来的。

  城中街道新河社区,小区里的停车棚正在施工,这个月底,居民的电动车就能“住”进新“家”了。此前,屋场院子会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中,反映最多的是电动车没地方停……

  美好家园,共同缔造。在膏都盐海的应来之城,为了同一个目的,处处可见忙碌的人们。

  大富水社区居民们在广场上跳起了舞 通讯员王治峰摄

  富水社区:整治方案一再调整

  大富水是汉北河的支流,发源于大洪山东南麓,逶迤南行后,进入应城市的第一站,便是田店镇。

  秀美的大富水,养育了应城人,也带来了蒲源龙滩、古砦遗风、八斗山翻板坝等美景,特别是在应城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后,“水美田店”在每个周末,都吸引着许多周边县市的游客。

  而紧邻着大富水的田店镇富水社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点格格不入。

  田店镇农办主任田想亮的手机里,存着一千多张富水社区之前的照片。

  “这里以前杂树丛生,村民们的菜园子横七竖八,还有旱厕……”田想亮指着蒲源龙滩广场,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顺着田想亮手指的方向,是一个宽敞的停车场,不远处的小游园里,花草争妍;网球场上,有人伴着音乐,翩翩起舞。

  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在今年开始的。

  不少群众向富水社区党总支反映:背街小巷道路泥泞、不便出行,部分低洼地段排涝难,富水河畔垃圾随意倾倒,缺少广场、停车位等便民设施。

  整治迫在眉睫。田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整合和美乡村建设、功能镇区建设、路长制、污水处理厂等项目资金,投入到社区人居环境改造中来。

  怎么整治?听居民的。

  场院会、村湾夜话、居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社区乡贤、致富能手、乡村医生、退休教师等50余人,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在动工建设前,又收集居民“微心愿”“微诉求”“微梦想”300余条,整治方案一再调整。

  听说社区要改造,居民们都自发行动起来:社区干部田火平做通亲戚工作,拆除正闲屋210平米,打通大小停车场连接处“最后一米”;五保户田毛令听说自家房屋影响停车场入口道路建设,主动找到社区支部书记,要求拆除房屋;农户李四平看见周围都在拆违,认为自家院墙影响美观效果,主动拆除院墙100平米……

  83岁的周玉清的家,正门对着镇里的老街,后门一出来,便是菜园子。退休后喜欢种菜的老人,主动让出了菜园子。如今,老人主动申请担任环境卫生义务管理员,为蒲源龙滩广场绿化植物修剪、浇水、除草,引导规范停车、文明休闲,干得有滋有味。

  富水社区旧貌焕新颜 通讯员冯璇摄

  三结村:共享亭里记下村民感言

  从孝感前往应城,汉宜线是必经之路。一路行来,很少有人在经过三合镇三结村时不将目光停驻。叠水池内水车缓缓转动,小桥下流水潺潺,整齐干净的民居墙上满是莲荷墙绘,一派水乡风情。

  桥名为结义桥。

  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三个人相继来到应城以东的地方定居下来。三人学习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结成异性兄弟。

  这三人中,有一人曾是明朝皇宫里的御厨。三结村盛产水稻、绿豆,他到此定居后,将这些东西磨成浆后烙饼,切成丝,制作成了三结村最出名的特产:豆皮。

  如今,三结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豆皮,为了共谋发展,村里成立了三结村豆皮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长程梦醒,还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三结村成为应城市首批10个试点创建村(社区)之一。

  通过入户走访、村湾夜话、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方式,多元化了解、收集、整合群众和村内企业诉求后,三结村确定了“一轴两心四片区”的总体规划布局。

  村里的五家企业也参与到建设中来。明信建材免费提供混泥土、体育设施,厂里的食堂经过改造,成了村里的“幸福食堂”;三结豆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帮助村民组建广场舞队,捐赠音响设备、统一购置服装……

  环境变美了,还需要维护。三结村广泛发挥群众的力量,组建村内正风小组、乡村志愿服务队、无职党员责任岗等村级自我监管组织,让广大村民都积极参与到维护乡村环境的大任务中,“村民站着看”转变为“村民带头干”。

  三结村党支部书记程定权递给极目新闻记者一本《三结村村民手册》,手册的最后,是“光荣榜”,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先进志愿工作者、孝老爱亲示范户、移风易俗示范户列得清清楚楚。

  程定权介绍,村里现在形成了以村民文明积分超市为核心的各类评选制度,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形成了争当先进,争做表率的积极氛围。

  在大千子湾的叠水池旁,有一个共享亭,亭子里记录下了村民的感言:“我们的村子变成了公园,共建、共管、共享,生活越来越美好,村民喜笑颜开。”

  三结村叠水池美景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陈勇摄

  新河社区:从“我要做”到“一起做”

  这几天,应城市城中街道新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加明有点忙。“村史馆正在建,幸福食堂正在施工,社区里的电动车停车棚月底也要竣工。”

  新河社区是省级文明单位,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为留住乡村的“根”,激发新一代对家乡的文化认同,社区决定建设村史馆。消息一出,村民们高兴不已,纷纷捐款捐物。

  “留住乡愁,记住历史。作为一个老新河人,为新河的变迁备感高兴!”家住工农路社区香榭水岸小区的老新河人陈以胜,家里条件并不富有,得知社区要兴建村史馆后,带头捐出2000元。

  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意愿非常强。社区粗略估计,建村史馆和幸福食堂,通过新河的在外人士和群众捐款预计能筹资近20万元。

  群众的支持,源于社区对群众意见的重视。新河社区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引导、激励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社区召开了五次院子屋场会和居民代表大会,收集社区居民意见186条,其中有20多条反映社区里电动车停车、充电不方便。于是,电动车棚的建设被纳入议事日程,现在棚子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

  新河社区居民邱红玲说,以前,社区相关建设,居民只作为一个旁观者,社区是主导者,“这次的共同缔造,是让我们社区的居民也参与到其中来,为新河社区的建设出一份力。”

  目前,新河社区已组建“邻里守望”“治安应急”“公共事务”“文体活动”等5支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管理,组织群众参与拟建项目的建设。

  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切实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实现变“我和你”为“我们”,变“我要做”为“一起做”。一个政府、社会、群众多元力量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已在新河社区悄然形成。

  新河社区的电动车棚即将完工 通讯员张国宏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冯璇 李梦婷)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