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高翔 韩天阳
5月11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大楼,2023未来科创学术论坛正在这里举行,一楼大厅陈列的一排排海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项目名、背景介绍、工作原理、结果分析……每一张海报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显示这是一份妥妥的科研课题报告,而每个项目的完成者都是2021级的学生。他们来自未来技术学院的四个班,共120人。
大二上学期泡进实验室,每人独立完成3项目
这些大二学生历时16周完成了一项特殊课程——实验室轮转课程,在这场学术论坛上进行成果展示汇报。来自该校多个学院的专家认真评审,指导交流。
何谓实验室轮转课程?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唐明教授介绍,这是欧美一些知名高校面向高年级研究生常用的培养方式。两年前,华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作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聚焦“大工程、大健康”两大未来战略产业发展,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探索专业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驱动科学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未来科创领军人才。基于这个目标,学院结合自身特色,设计了实验室轮转课程。
学生们入校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大二上学期开始进入实验室,培养科研思维。
轮转课程主要设计者王超教授说,“学生在大二的学习欲望和创造力是最强的,此时我们围绕‘信息与人工智能、机械制造与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与大健康’三个领域方向,从学校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个单位遴选了43个轮转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
学生们的导师就来自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单位,包括李培根院士等一批专家学者直接参与学生项目指导,带领学生直击学术科研最前沿。
从“太难”到“越来越好”,科研“小白”完成飞跃
按要求,每名学生每5周轮转一次,必须完成3个领域方向,整个轮转持续16周。“刚开始感觉真的太难了。”2104班李萦初回忆起当初的心情,仍旧心有余悸。大一时,学院的课程和高中、甚至同级的其他高校同学比,就明显不同,“标准答案很少,让我们思考过程方法的内容很多,重实操、动手能力。”到了大二,进入实验室轮转课程,李萦初选择了3个项目,此次展示的是她“最有成就感”的“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隧道形变监测”,这也是她完成的最后一个项目。她说,3个项目做下来,“自己独立的完成度越来越高”,感觉“越来越好”。
“整个轮转课程结束后,我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更扎实。尤其感谢指导老师和团队学长学姐们的帮助。”5周内至少阅读8篇全英文前沿论文,一个个项目曾经的难点、难关,随着课程的推进,就如“升级打怪”一般,成为李萦初难以忘怀的场景。
在这一个个场景中,辅导员李梦叶见证了这些学生们的困惑、成长与蜕变。“轮转课程就是让他们在不同的实验室体验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的科研氛围,探索自己的兴趣点。经过这一次实验室轮转,大家对自己未来的选择更加明确,不再扎堆往一个方向挤。”
经过大二上学期的实验室轮转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学生们就可以更从容地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老师指定项目,到学生自己组队、对项目负责,他们会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此次成果汇报中,每一份海报都像一份科研小论文,我们可以看到科研‘小白’的飞跃。”
更让唐明院长惊喜的是,从轮转课程中,他看到了学生的灵感和激情,这些大二的孩子们,有的甚至比研究生更认真、更执着,思考更深入,其中也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在唐明院长实验室轮转的熊佳旺同学,参与了一项重要科研项目,该项目产出的论文成果目前已经被光通讯领域顶级会议“激光及光电会议(CLEO)”录用。“轮转课程是高强度的科研实践,的确给学生带来不小压力,但在自主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的潜力被激发,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找到探索的方向,立足长远坚定信心。”
据了解,未来技术学院率先在华科大面向全体本科生进行大规模、深层次、全覆盖的实验室轮转教学改革,是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的代表性举措,这在全国也很少见。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丁汉院士表示:“实验室轮转课程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率先体验到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为我国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