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高世义 许崇光
7月2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京山市3家养老机构走访发现,这3家养老机构或是有新建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或是正在对养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或是计划8月份开工建设二期项目,都会增加养老床位,能极大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多元化、多样性的养老服务需求。
京山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京山市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和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构建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网络,推动了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构建
近年来,京山市委、市政府均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组织保障。
“十三五”期间,京山市实施农村福利院“平安工程”和“冬暖工程”项目,14所农村福利院消防安全、房间适老化改造、无障碍设施和特护设施设备不断完善,院容院貌整体改善,为院民营造了安心、舒适的养老环境。
京山市社会福利院完成失能照护设施第一期改造项目,具备了特困供养失能老年人县级集中照护的能力。宋河社会福利院积极转型打造为精神卫生福利院,特困供养人员中的精神残障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钱场镇、雁门口镇农村福利院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敬老院”“湖北省百强农村福利院”“湖北省敬老院模范单位”等荣誉。
京山市鼓励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和租赁等方式创办养老服务机构,并在政策上给予资金扶持,按新建3000元/床、改扩建2000元/床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每家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500张床位;按入住60岁以上老年人100元每人/月,失能老年人150元每人/月,给予运营补贴,激发民营养老机构不断扩容、提质、增效的动力。
三年来,京山市政府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本级财政预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达1760余万元,逐步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养老服务功能。该市已建街道层面养老服务综合体2个,提档升级养老服务驿站27个,适老化改造312户。
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增强
京山市积极探索“乡镇农村福利院县级直管”,目前,京山市民政局已对14所农村福利院进行了初步摸底。
该市主动营造养老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按照省民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对新建住宅小区项目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城镇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分级规划配置养老服务设施,明确用地用房政策,确保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能够顺利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基本公共养老服务。
该市还拓展医养结合新途径,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推行“居家养老+家庭医生”,依托村级服务中心和信息网络平台,鼓励居家老年对象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基本护理等服务;实施“社区养老+卫生中心”,依托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本辖区老人纳入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随时问诊,每周进行巡诊,每年开展健康体检服务;落实“机构养老+医疗机构”,依托市级医疗机构、镇(街道)卫生院,为机构养老对象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签订了合作协议,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让医养康养落地见效。
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京山市加大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每年组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参加民政部、省民政厅开办的专业培训班、线上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养老服务工作者。
该市还建立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为老服务机制,壮大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发挥村(社区)基础平台作用,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指导和开展为老服务,吸纳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支持和拓展为老服务内容;依托村(社区)老年协会,发动协会成员和志愿者团队参与为老服务。
该市正在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京山市民政局在智慧养老服务中上线“i微孝”小程序,老年人通过一键呼叫设备,就能获取24小时的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护服务和心理慰藉等服务,智慧养老平台还将生命体征监测、红外感应监测、煤气探测和智能门磁等智能设备纳入监控范畴,实现对老年人家庭安全和生命安全的全天候响应和全方位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可以及时监测,服务和需求可以更加精准和周到。同时,家属也能通过平台随时关注老人的情况。目前,“智慧养老”服务已经覆盖主城区2个街道11个社区100个家庭的老人,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