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除了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长时间的治疗也让许多家庭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这几年,医保部门通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将越来越多的抗癌药品纳入医保,极大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属负担。
新版医保目录执行,癌症患者重燃希望
61岁的刘大叔家住十堰城区,6年前在太和医院被查出胃间质瘤,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疾病。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以胃和小肠发病最为常见。我国每年发病人数为2—3万例,55—60岁人群是高发人群,约有五分之一的患者首诊时已是晚期。”十堰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太和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骆志国介绍。
据介绍,刘大叔确诊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当时做了手术,术后情况一直不错。但手术后第三年,刘大叔病情复发,医生建议他采用靶向治疗。
“和其他肿瘤不同,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在手术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就是靶向治疗,因为这类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骆志国介绍,刘大叔在治疗过程中陆续使用了靶向治疗的一二三线药物,但他也遇到了所有胃间质瘤患者在治疗上的耐药问题,让他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
“2021年,瑞派替尼作为四线药物在国内上市,让刘大叔这样的患者看到了希望。但这个药很贵,一个月的药费差不多是4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骆志国介绍,有些患者本来有希望靠药物活下去,但是因为费用过高,一部分患者只能放弃治疗。
今年3月1日,新版医保目录执行后,瑞派替尼价格降幅约为60%,经过医保报销后,患者一个月只用支付3000多元的药费。这个消息让准备放弃治疗的刘大叔又一次看到了希望。“一个月节省3万多元,家里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很多。”刘大叔高兴地说。
平均降幅达60.1%,让更多患者用得起药
记者从市医保局获悉,3月1日起,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实施。与去年相比,111种新药纳入新版目录,包括23种抗肿瘤药,价格平均降幅达60.1%。
新版医保目录落地以来,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等医院肿瘤防治中心陆续开出“医保处方”,肿瘤患者不仅用得上,还能用得起“救命药”,治疗负担极大减轻。
最新的医保目录涵盖23种抗肿瘤药物,其中14种首次纳入医保,主要覆盖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肠间质瘤、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治疗药物。其中,布格替尼片、洛拉替尼片、瑞维鲁胺片3种药物为2022年我国新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药物。
记者了解到,首次进入医保目录的14个抗癌药分别是非小细胞肺癌(3个):赛沃替尼片、布格替尼片、洛拉替尼片(劳拉替尼);乳腺癌(4个):哌柏西利胶囊、注射用恩美曲妥珠单抗、达尔西利片、优替德隆注射液;前列腺癌(2个):瑞维鲁胺片、注射用醋酸地加瑞克;白血病(2个):维奈克拉片、奥雷巴替尼片;胃肠间质瘤:瑞派替尼片;淋巴瘤:注射用维布昔妥单抗;多发性骨髓瘤:注射用卡非佐米。
骆志国介绍,除了首次纳入医保的药品外,还有很多药品的医保限定支付范围得到增加和补充,特别是PD—1单抗,例如信迪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等热门关注的药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覆盖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及胃食管交界腺癌、鼻咽癌等癌种,符合条件的患者治疗时可获医保报销。
“抗肿瘤创新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降低了支付门槛,不仅更多患者买得起、用得上,医生也有了更多的用药选择。”骆志国表示,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肿瘤患者将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记者 张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