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让历史遗存绽放时代光彩——十堰市文物保护工作综述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十堰

2023-05-19 08:37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枢纽,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体现了博物馆对创造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盼与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始终将文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抓实抓牢基础工作,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筑牢安全防护底线,实现文物工作协调安全发展。

  深入开展普查工作

  摸清文物资源家底

  十堰是文物大市,也是文物名市。

  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迄今为止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位列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第一条,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武当山五龙宫出土的石质“水简”为全国首次发现明代皇帝敕命“投龙”简,其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全国少见,对丰富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我市境内的两大重要考古发现,让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古老的土地。

  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全省率先完成石窟寺专项调查、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编制普查档案资料500多卷,编辑出版《十堰古民居》等3套普查成果专著……我市全面深入开展文物普查调查工作,摸清文物资源“家底”,为高质量开展文物工作打牢基础。

  “十堰文物具有价值高、数量多、类型广三大特点。”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善宏介绍。

  文物价值方面,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5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3处;一级文物267件(套)、二级文物331件(套)、三级文物6116件(套)。

  资源数量方面,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全市共有文物点3285处;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全市共有馆藏文物80768件(套)。

  涵盖类型方面,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种类齐全,包括古遗址1015处、古墓葬989处、古建筑997处、石窟寺及石刻8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近现代代表性建筑202处。

  凭借卓有成效的文物工作,我市先后荣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先进单位”等称号。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切实守护文物安全

  先后完成12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文物影响评价工作,配合开展南水北调、机场、高速公路、高铁、电网、水电站等20余项重点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积极服务配合开展学堂梁子遗址和武当山五龙宫等考古发掘项目……

  近年来,我市加强文物考古和抢救性保护,扎实开展基本工程建设考古工作,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和重要标本,进一步丰富了我市文物藏品。

  我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文物保护单位、文博场馆调研,切实解决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建立完善地方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先后出台《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条例》《十堰市汽车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制度文件,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市文旅局制定《十堰市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确保项目报审、开工备案、竣工验收等各环节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我市累计获得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22亿元,组织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20个,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5项,共修复可移动文物320件(套)。

  据了解,全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均设立保护管理机构,设置保护标志牌;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均编制记录档案;全市532处文物保护单位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69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开展卫星落图。在此基础上,市文旅局始终坚持将安全巡查检查作为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每年做到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全覆盖、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机抽查10%,年检查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先后组织实施武当山古建筑群消防工程(一期)、甘氏宗祠消防工程等20余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三防”工程,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护能力。

  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该局建立文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文物藏品数据库,形成三级以上馆藏珍贵文物电子档案;研发上线集资源管理、巡查检查、远程监管、督察督办、统计分析等于一体的十堰市文物安全巡查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全市文物安全防护能力。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

  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整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实施“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开展项目化研究、艺术化表达、精细化落地、品牌化呈现,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堰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项目建设、文旅产业。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市博物馆(湖北南水北调博物馆)为中心,各县市区博物馆为支点,各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全市文博单位通过“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暨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宣传日等活动,创新宣传模式,探索宣传途径,形成“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

  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市文旅局积极探索文物展示利用之路,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功能。均郧房县委县政府旧址、南化塘烈士陵园、十堰市博物馆等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津古镇为依托建设的“中国(郧西)上津古镇写生基地”,已成为湖北高校艺术生重要写生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氏宗祠所在地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综合实施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村庄的脉络肌理,恢复村庄传统之美,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项目,有力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记者 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