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给健康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十堰

2023-12-02 09:16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昨日,记者从市医疗保障局获悉,自我市探索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以来,我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能逐步提升。截至今年11月,基层医疗机构住院人次流向达40.1%,较改革前增长5.93个百分点。

  2021年,我市作为省级首批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启动DIP付费改革试点工作。我市始终坚持以效果为导向,突出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助推分级诊疗,建立“基层病种”,引导患者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就医。3年来,市医疗保障局推出的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使基层卫生事业得到稳固发展,基层患者的就医流向逐年提升,基层医保基金的使用愈趋合理化,改革效果明显。

  建立医保付费新机制

  有人说,DIP付费是医保基金跟医院之间的事,跟普通人关系不大。事实上,DIP付费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对基层百姓而言尤为明显。

  “医院DIP付费执行之前,例均费用在2300元左右,执行后例均费用在1900元左右。”昨日,郧阳区茶店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熊传栋告诉记者,例均费用降低后,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家住郧阳区茶店镇王家湾村4组72岁的江大爷就是DIP付费改革后的直接受益者。

  今年8月,江大爷因脑梗塞在茶店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治疗。“DIP付费执行前,江大爷的病在二级医院治疗费用需要50000元左右。DIP付费执行后,江大爷在我们卫生院治疗总费用仅11701元,个人自费2582.62元。除了手术费外,这1万多元包含了他接受康复治疗20天的费用。”熊传栋说,像江大爷这样因  DIP改革而受益的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有很多。

  实施 DIP付费改革后,我市不仅给符合条件的卫生院配备  CT等乙类诊疗设备,还支持基层卫生院建设卒中防治站。“通过基层卒中防治站建设,以前在二、三级医院才能开展的脑卒中急性溶栓术,现在我们卫生院也能开展。”熊传栋说,茶店镇中心卫生院的救治功能更加完善,住院人次逐年提高,由2020年的3800人次提升到2023年5500人次。

  此外,记者在市医疗保障局了解到,DIP付费改革在乡镇卫生院深入推行以来,该局定期对各个乡镇卫生院的 DIP付费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指导,进一步降低“药耗占比”,减少患者自付费用。

  3年来,该局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科学确定“基层病种”。2021年我市通过数据分析及组织专家讨论,将基层医疗机构收治患者人数大于等于病组总人数80%的病组,全部纳入“基层病种”。确定“基层病种”支付系数为0.9,最大限度保证基层利益,促进基层医疗机构适当控制费用。实行同病同值同价。缩小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分值差距,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建立动态调整机制。2022年、2023年在2021年确定的363种“基层病种”基础上分别调整为328、306种“基层病种”。建立结余留用激励机制。2021年我市102家基层医疗机构结余留用医保基金1639.25万元,2022年94家基层医疗机构结余留用医保基金668.54万元。

  勇担服务群众新使命

  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让居民在基层看病更方便,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然而,我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医疗资源“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基层医疗机构病人留不住、三级医院病人较多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随着2021年我市 DIP付费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这些问题有效缓解。3年来,我市分级诊疗效果明显。

  基层医疗机构住院人次流向逐年上升。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1-9月,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分别为26.95万人次、28.03万人次、29.23万人次、26.57万人次,住院人次流向分别为34.17%、36.53%、37.21%、40.1%。从住院人次及流向看,改革后基层医疗机构住院人次在上升,住院人次流向趋于合理。

  基层医疗机构DIP支付率位居全市首位。2021年、2022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DIP平均支付率分别为92.24%、91.95%,预计2023年维持90%的水平。在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基层病种”的平均支付率达到92%以上,远远高于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平均支付率。

  基层控费意识逐年增强。2021年、2022年基层医疗机构均次费用分别为2074元、1971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结余留用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控费意识逐年增强。

  “患者每在基层住院一次,就为全市医保资金减轻一次压力,也为分级诊疗推进之路增加一分助力。”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上种种数据充分表明,3年来,通过推进乡镇卫生院  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速分级诊疗落地步伐,最终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记者 李琳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