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菜筐里的梦想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十堰

2024-05-30 00:00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103路“蔬菜公交”行驶在柳陂镇,道路旁便是十堰市民的“菜篮子”。

  郧阳区柳陂镇的清晨,是被扁担的吱呀声唤醒的。

  该镇黄家坪村71岁的菜农朱德洪弓着腰,将扁担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暗喝一声:“起!”满满的两筐蔬菜便在他肩膀上荡起了秋千。

  “这一挑有160斤,地上还有50多斤土豆,等会儿再过来拿。”

  5月26日清晨5点,朱德洪从家里出发,准备赶到两公里外的集镇,去那里乘坐103路“蔬菜专线”公交车(以下简称“蔬菜公交”),到十堰城区卖菜。

  晨光熹微。泛着油光的扁担上,一块银色的铁皮紧紧地箍在上面,若明若暗的光在上面跳跃。

  “这根扁担用久了,中间有裂纹,专门包了一下。”穿过小路,朱德洪来到大道上。路灯眩目的灯光,一下子扑了过来。

  菜筐里的期望,明亮而又朴实

  “地黄瓜每斤一块五,土豆每斤两块,空心菜一把两块……我这一挑菜能卖300多块钱。”朱德洪一边把菜筐朝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上搬,一边跟记者算着账。

  103路“蔬菜公交”

  清晨5点30分,柳陂集镇103路公交车起点站。距离发车时间还有20分钟,但候车点已经挤满了菜农,大大小小的筐子里,都是水灵灵的瓜果蔬菜。

  “你们咋都这么早?”

  “天都亮了,也不早了。”

  朱德洪把电动三轮车停好,把菜挑到候车点,按秩序放好。

  “我们都是老年人,干不了别的,只能去卖菜。”一名等车的菜农说。

  “哪个老年人像你这样,一担子装这么多菜。”朱德洪接过话茬,指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给记者介绍,“你看得出来老刘已经77岁了不?他这一挑黄瓜有一两百斤。”

  “你那也瓤(方言,弱、少的意思)不到哪儿。”

  “这个季节,每个月能卖到万把块钱。”趁着候车的功夫,朱德洪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菜农们一边聊天,一边剥当天要售卖的豌豆。

  朱德洪曾经是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随着时代的变迁,胶片电影离生活越来越远,他便回家种起了蔬菜。“一开始是跟着邻居们到郧阳城区卖菜,发现那里卖不起价,而且每天卖不了多少。后来有人去十堰城区卖菜,生意还很好,于是大家就跟着一起去了。我们老两口,一年卖菜挣七八万块钱不在话下。”朱德洪说,“有老年卡坐车不要钱,摆摊不收费,开通‘蔬菜公交’为菜农办了件大好事。”

  说话间,“蔬菜公交”开始发车。菜农们结束闲谈,有序上车。车辆驶过柳陂镇卧龙岗社区,左边宽敞的水面上金光闪闪,太阳已跃出水面;右边整齐的移民小区里,已有炊烟在翩跹。

  6点20分,公交车行至张湾区汉江路街道茅坪村,远远看到另一条线路上的“蔬菜公交”停靠在站台港湾里,车内瞬间沸腾起来。

  “追上它了,超过它了。”菜农们雀跃起来。在他们眼里,清晨的每一分钟代表的都是蔬菜的新鲜度和与之匹配的价位。

  6点45分,“蔬菜公交”抵达终点站——市城市公交集团四公司。菜农们还没有下车,车门口就已经有人盯着他们筐子里的菜了。

  帮助乡亲们下完菜,朱德洪抬头望了一眼,终点站附近的“临时菜市场”已经找不到位置较好的摊位,他只好挑着担子走到一个较偏的位置。刚站稳,他的20公斤土豆就被人买走了。“这是老客户,他知道我的菜新鲜,专门在这儿等着。”朱德洪说。

  朱德洪开始整理他的摊位,黄瓜筐、土豆筐、电子秤一字排开,空心菜、丝瓜放在所剩不多的土豆上面。“给别人也腾出点位置,都是卖菜人,相互理解。”

  在位于“蔬菜公交”终点站的“临时菜市场”,菜农们售卖新鲜的蔬菜。

  “三块一,给三块算了”“最低两块,少一分不卖”“全是用的农家肥,浇的是汉江水,没有一点儿污染”……

  朱德洪吆喝售卖,讨价还价,称菜收钱,菜筐渐渐见了底。

  8点整,朱德洪开始收拾菜摊,把地上散落的菜叶捡拾到方便袋里。

  “城里人要上班了,不能挡了人家的道。”朱德洪提起扁担放到肩膀上,穿过斑马线,沿街向前走去。“到老虎沟市场附近转一圈,就差不多卖完了。”

  “攒点钱给孙女哟,她今年上初二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车水马龙中,朱德洪的声音响亮而又满足。

  一根扁担,承载着生活也滋养着文明

  清晨4点40分,柳陂镇吴家沟村68岁的杨正勇已经赶到自家的杏林里了。老伴帮忙打着手电筒,他摘了满满一筐带有露珠的杏子。

  杨正勇挑着刚采摘的杏子去乘坐“蔬菜公交”。

  “手电筒朝脚下照,别踩到芝麻苗了。”老杨不时嘱咐老伴。

  “我这七亩多的果园全部套种了农作物,油菜已经收了,芝麻苗才长出来。那边准备种红薯,地已经收拾好了。”顺着灯光,一行行笔直的红薯垄静卧在杏林下。

  “可以了,够卖了。”老杨把小竹篮递给老伴,“你把手电筒拿上,回去吧!”

  老杨年轻时当过园艺工人,做过生意,也当过村干部,脑子比较灵活。“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果树,嫁接、修剪我都会。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技术培训搞了上十次。不论是种菜还是种水果,都要相信科学,一是要懂技术,二是品种要好。”老杨说。

  别人家的果园,林下大多荒着,但老杨不一样,想方设法套种些农作物。“果林下面套种低矮农作物并不影响各自生长,相互之间还能起到促进作用。”说起农业技术,老杨头头是道。

  依靠种植水果,老杨把三个儿女都培养成才。“老大是一名教师,老二嫁在十堰城区,老三在一家公司里做销售。他们在十堰城区都有房子,前段时间,老三又买了一套。”老杨说。

  经历过肩挑背驮,也经历过舟车劳顿,现如今在家门口坐着免费的“蔬菜公交”到十堰城区卖水果,杨正勇的感触颇深,“上世纪90年代,我有时要凌晨1点多起床,挑着菜筐走上十里的山路赶到柳陂老集镇,再坐中巴车到十堰城区卖菜。”

  “现在方便多了,所以要懂得珍惜。”

  老杨说这话,并不是在耍嘴皮子。清晨5点50分,103路公交车驶进候车点。

  “大家都不要急,一个一个上,这样节约时间。”老杨站在车门口,帮着菜农们把货物朝车上搬。忙活一阵后,他又来到车厢,把菜筐朝货架上摆。“既要把大家的东西都拉上,又不能把菜压坏了。”

  在“蔬菜公交”起点站,菜农们有序排队上车。

  在老杨的指挥和协调下,菜农们有序地排着队,轮流把菜筐挑上车,重的放在货架一二层,轻的码到三层,然后去寻找座位。大家全部安置妥当后,老杨最后一个上车,把自己的菜筐放到货架最上层。

  “一开始没有‘蔬菜公交’,大家都抢着上每天的第一辆车,互不相让,有两次挤得车辆都不能按时发车。后来我们几个人主动出来维持秩序,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上车后按蔬菜类别码放。让一让,生活更美好。”

  “公交公司改造了几辆‘蔬菜公交’后,基本上能满足我们这附近菜农的需要。这样大家就更不用着急了,排好队走得更快。大家的素质,都在一点一点提高。”

  车到终点,老杨又帮大家把菜筐逐一抬下车,最后才挑着自己的杏子下了车。“都是老年人,我相对年轻些,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来到自己经常摆摊的地方,老杨发现已经挤不进去了。“今天这个地方太挤了,我到老虎沟市场去卖。放心,这么新鲜的水果不愁卖不出去。”

  转过身,老杨挑着担子隐没于人流中。人来人往中,扁担有力地颤悠着。

  温柔以待,你我皆是人间烟火

  “能不能把货架的扶手改低一点儿?这样菜农取菜时方便些。”

  “有没有安全隐患?如果没有,我们立即来改,只要方便老百姓就行。”

  公交公司对“蔬菜公交”货架进行改造,方便菜农码放蔬菜瓜果。

  5月15日,市城市公交集团四公司经理马建设到柳陂镇走访时,听到公交司机的建议后,立即安排人员对“蔬菜公交”进行进一步改装。

  柳陂镇距离十堰中心城区29.5公里,是广大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全镇共有蔬菜基地1万多亩。103路公交线路于2016年7月1日开通,日均运客量达2500人次。

  “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高峰期菜农携带菜筐、扁担很占位置,时常与其他乘客发生磕碰。特别是早晨,上学的、上班的、卖菜的,经常因为挤车而影响发车时间。”马建设告诉记者,市城市公交集团经过调研后,创新性地实施了改进措施。

  “一是开通‘蔬菜专线’,分两条线路,1号线经过柳陂老街,2号线经过卧龙岗社区,这样基本可以覆盖柳陂镇全部菜农;二是每天提前10分钟发车,并且在站点上进行优化,有的班次直达终点站,有的班次沿途合理设置站点;三是对车辆进行改造,减少座位,加装货架供菜农摆放箩筐;四是内部调整,103线路司机尽量选配郧阳籍驾驶员,方便与菜农交流,同时配备志愿服务人员……”马建设介绍。

  “虽然这条线路特殊,但我们仍然执行65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等七类人群公益性免费乘车政策。为了方便菜农,车内的货架我们已经改良过3次了。总之一句话,要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好政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马建设说。

  迎着朝阳,“蔬菜公交”向十堰中心城区驶去。

  一个个沉甸甸的菜筐,装的不仅仅是瓜果蔬菜,更是一个家庭的一日三餐。人间烟火味的社会,因为大家的共同呵护,显得更加温暖。

  “我们和城管执法、环卫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每天错时上班,对位于‘蔬菜公交’终点站的‘临时菜市场’进行巡逻守护、维持秩序。早上8点督促菜农撤离后,对现场进行清理打扫,保证街面整洁。”张湾区汉江路街道六堰社区党委书记叶琴表示,一头是不辞辛苦勤劳朴实的菜农,一头是需要新鲜蔬菜水果的城市居民,在管理服务上就要做到人性化,站在菜农和市民的角度,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

  “到点了,收摊喽……”早上8点,听到大喇叭的提醒,菜农们迅速收拾摊位。几分钟后,这条被摊位临时占据的道路,将恢复原本的功能。

  在这个“临时菜市场”上,菜农和顾客在询价、挑选、交流中,体会着被生活热情拥抱的感觉。最让人暖心的,还是人来人往的热闹、热烈生活的气息。(记者 雷勇 马会骏 段吉雄)

  专家点评

  擦亮城市发展的温暖底色

  城市不仅仅是高大上,也需要烟火气,城市治理水平不仅体现在干净、整洁,还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尊重和爱护程度。只有当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公民,经济的发展才更有势能和动力。对菜农的体谅和关爱,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情怀,代表了城市对各阶层人士的尊重与包容,也反映了这座城市内在的和谐与担当,很温暖、很人性化,这也是我们这座文明之城该有的品格和气质。

  ——市委党校副教授刘胜

  开通“蔬菜专线”是助农扶农、暖心贴心的大好事,让沿线村民真正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折射出社会在速度与温度、效率与公平两对关系中作出的取舍与抉择,体现的是既要速度也要温度、既讲效率也重公平的国家意志与社会共识。这是十堰市文明创建的缩影,是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在细处、实处的写照。急民所急、解民所忧,才是城市发展不断保持活力的源泉。

  ——汉江师范学院教师史鑫涛

  记者手记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杨正勇举着杏子说自己是“以德服人”,朱德洪哼着小调说自己给孙女攒钱……多么热烈而真实的烟火人间!

  如果起得再早一些,在柳陂镇的蔬菜大棚里,能听到黄瓜伸腰、豆角翻身的声音;冷清的马路上,可以听到扁担吱吱呀呀在唱歌;候车亭里,菜农们相互调侃、插科打诨……多么朴实而又平凡的日子!

  “我们搭地铁上班是为了生活,他们搭地铁卖菜也是为了生活。”这是网友评价重庆地铁“背篓专线”的一句话。其实,不只是重庆。在南京,有20多家“宁青驿站”,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不超过14天的免费过渡性住宿,解决了毕业生的燃眉之急;因接纳流浪者、拾荒者而遭遇投诉,杭州图书馆表示“无权干涉”,只要他们把手洗干净再阅读;在十堰,“蔬菜公交”解决了菜农进城卖菜的难题,让他们在田地边就可以“抬腿上车”。车厢里有瓜果的清香,有庄稼人的汗水,有欢声笑语,这是热气腾腾的生活,也是普通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注释。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一座城市的发展,绝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应是融合共享、美美与共。一座城市的构成,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不论是公文包、双肩包,还是背篓扁担和菜筐,都是城市的一分子,都是为了生活在奔波。

  十堰是一座文明城市。文明,是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也是最温暖的“名片”。菜农们被善待,这是城市文化和人文关怀的一个缩影,也是城乡融合、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生动例证,更是这座城市包容性、温度感的具体体现。

  市井长巷,聚拢是烟火,铺开是人间。浓浓的烟火气,是一座城市最温暖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