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菜场中
有这样一位卖菜翁
不仅忙于买卖,还热爱着诗词
能够创作出优美诗篇
他在喧嚣的菜场里
用诗词表达喜怒哀乐
用文字记录岁月漫长中的点滴
他的诗词主题多样
有的描绘菜场的繁华
反映生活的艰辛
有的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等
这样一位菜摊诗人的存在
为菜场增添了一抹文艺的气息
写诗、写词
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然而在王道友的眼中
诗词早已成为自己生活中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字斟句酌地编辑好一段文字
点击“发送”
收到的人是他自己
王道友在构思诗词。
在张湾区一处小小的菜场里
55岁的王道友在守摊的空隙
用手机创作古诗词
以这种方式与自己对话
与古人对话,与世界对话
王道友坚持每天创作
有时候一天能写出几首诗词
十年来
他累计写下诗词数千首
因其格律工整、韵味悠长
吸引了大量读者
身体守在这个五六平方米的菜摊中
他的精神却飞向了广阔天地
在这广阔天地里
他的人生不只是忙碌和辛劳
更有充实和幸福
菜场里的诗人
每天凌晨1时许,王道友和妻子就起床了,前往25公里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货。每样蔬菜瓜果,他们都会根据品相、价格反复对比挑选,然后在早上6时前赶到菜场,迎接第一批早市顾客。
忙到中午,菜场里开始冷清下来,妻子回到附近的家中做饭,王道友可以打个盹。下午顾客不多,王道友守着摊子,脑海里开始琢磨诗句,摊子上的每一样蔬果都可以入诗。“风来满地香于蕊,雨过千丛体似酥”,写的是葱;“冰玉甘甜堪积冷,琼脂剔透自生凉”,指的是梨;“花缀满园黄玉斗,果成一地碧晶球”,形容的是西瓜……
7月7日下午,一名顾客来到王道友的摊子前,一边挑选蔬菜一边和他谈起杜甫,讨论“潦倒新停浊酒杯”中“杯”字的读音。
在菜场里,王道友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别的老板守摊时拿着手机刷短视频,他也拿着手机,却是在对话框里字斟句酌地写下诗句,写好后“发送”给自己。
偶尔,王道友手滑误发到了菜场商户群。菜场的吴经理说:“我们在群里、在他的朋友圈会读到这些诗,不太懂,但很佩服。他很真诚、实在,天天写诗的人卖菜也不可能缺斤少两,顾客都信任他。”
2014年,45岁的王道友才开始学习写诗。他记不得第一首诗写的是什么,“那时写的可能也不能叫诗,不通平仄格律,只是用一些带韵脚的文字,记录当时的心情。”
在写诗之前,王道友的所有心事都只能埋藏在心底。
王道友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
用笔触记录真实的时代
1969年,王道友出生于四川省万源市的一个偏远山村,家里有父母和妹妹。高考落榜后,他出门打工。1991年,他遇到一位来自湖北省十堰市的姑娘,成家后搬到十堰扎根生活,婚后育有两个儿子。
王道友年轻时 (受访者供图)。
在十堰,王道友和妻子辗转从事多份工作,后来决定到菜场卖菜。这个行当十分辛苦,每天凌晨1时许起床进货、卖菜,中午短暂打个盹,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睡觉,下一个凌晨1时又被闹钟叫醒。
紧张忙碌的生活没有给王道友培养业余兴趣的空间,平时听听歌或看看体育比赛,成为他难得的奢侈。偶尔想起远去的青春梦想,王道友会像年轻人一样,在QQ空间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到了2014年,王道友开始有意识地写古体诗。一开始他不太懂,只想着押韵,不通平仄和格律,写得很粗糙。他在网上找文章学习古诗词的格律、技巧,大量阅读古人的诗词。
起先,他写得较多的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后来开始按词牌填词。这些诗词最初发在QQ空间,后来以“苍山渔樵”的笔名投在文学网站上。因其真挚隽永、古意盎然,慢慢聚集了一大批读者,其中许多和他成为志趣相投的诗友。
天津诗友“等雨听心”告诉记者,她于2015年通过QQ空间认识了王道友,“他的诗写得很好,非常有内涵又贴近生活,读起来韵味十足,我非常钦佩。”虽然两人从未谋面,但“等雨听心”对王道友以老师相称。
王道友的母亲在他高中毕业次年就病逝,父亲随他到十堰住了几年后也去世了,妹妹则嫁到了陕西。从小长大的家没有了,王道友只能在梦里回到故乡。
写诗时,乡愁成了王道友最重要的主题:“望月黄昏岸,思乡红叶秋。”“楚江一脉飘寒色,巴酒三杯动客心。”
在网上看到老家遭遇洪水,他也忧心地写下:“高桥尚见难行路,深巷堪惊可渡舟。”
王道友说,他是一个感性的人,写诗词受李煜、晏殊、晏几道、李清照、纳兰容若这些古代大家的影响较大,偏婉约风格。但他最崇敬的诗人是杜甫,因为“诗圣”以笔触记录下了真实的时代。
因此,王道友的诗词中大部分是在真实地描述现实,他认为这是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责任和使命。街头看到香喷喷的热干面,他会诗兴大发:“和来细面匀条软,浇与麻油糊料黄。”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他打心眼高兴:“蔬果无烦消市外,舟车有路到门前。”
因写诗而充实的人生
在劳碌的生活中,王道友并没有太多机会寻访名胜古迹,但他写出了不少咏史怀古的诗篇。
“明月可怀豪杰事,大江空渡古今人”是赤壁怀古;“壮骨徒埋烟影里,冰心常照月明中”是南京怀古;“长云天外悲胡月,老柳阶前忆虐尘”是开封怀古。
“多数我都没到现场,是看到图画、照片再参照历史资料,加上想象写成的。”守在方寸菜摊中的王道友,精神却飞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十年来,王道友写下的诗词有数千首,不管是发布在文学网站还是在自己的公众号“梦雨轩”上,都没有任何收益。四川一家文学杂志选发过几次,一篇诗词稿费仅50元。偶尔朋友有添丁做寿、房屋落成、新店开业之类喜事,会请他写祝贺诗词,给几百元的润笔费。写诗对养家的帮助微乎其微,家里的主要收入,还是得靠夫妻俩起早贪黑卖菜。
王道友夫妻在菜场。
王道友的妻子说,她一开始是反对丈夫写诗的,“他一想诗就入了神,有人来买菜他也没反应。”后来她默许了,只要丈夫快乐就好。
王道友也把妻子写进了诗中:“妻劳经岁身心倦,子隔异城粱稻艰。”妻子不完全理解其含义,但很开心。
王道友说,如果没写诗,他也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市民,有空可能会找人打打麻将。写诗让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眼界更宽,看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心里不是只装着自己和家人,还有别人。读诗、写诗让我更豁达。”
王道友说,他有一个愿望,期待自己的诗能有机会结集出版。因为,这些诗不完全是个人化的写作,而是对现实和时代的记录。他认为这些诗有流传的价值,“希望后人能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样貌。”
入夜,王道友和妻子将没卖完的菜用布盖好,相携走出菜场回家。又一首诗词的灵感,开始在他脑海里酝酿......
王道友写诗的公众号
菜翁晨起露水凝,青葱绿叶皆新鲜。
辛勤劳作为生计,不辞劳苦乐盈盈。
人生百态均可咏,瓜果蔬菜皆入诗。
若问诗词在何处,请来菜场寻菜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