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涂布、卷绕电芯、激光焊接、入壳、注液……8月30日,在位于张湾区的远景动力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生产车间内,储能电池自动化生产线飞速运转,电芯一步步被制造出来。
“今年以来,公司储能、动力电池订单不断。”远景动力技术(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能高兴地说,公司目前处于满产状态,正奋力冲刺全年100亿元产值目标。
新型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商用车之都”,我市拥有8家新能源整车企业。近年来,我市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电池相关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电池研发、生产及终端应用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我市新型电池产业活力持续增强,产值稳步提升,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1至7月,全市29家规模以上新型电池企业实现产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5.4%,预计全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龙头磁场吸附产业聚集
315Ah储能电芯,是远景动力十堰基地生产的“拳头”产品。
“产品尺寸不变,能量密度较上一代增加11%,循环寿命高达12000次,一天一次充放电,可以安全可靠运行25年。”孙志能说。
远景动力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池科技公司,2022年投资120亿元落户张湾区,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2023年底,远景动力十堰基地7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产能快速攀升,成为行业目前最快实现大电芯产能爬坡的企业。
“十堰基地生产的315Ah储能电芯出货量持续攀升,预计全年产值实现同比翻番。”孙志能信心满满。
在远景动力这个新型电池产业龙头的“磁吸效应”下,一批新型电池企业相继落户十堰,相关产业链不断完善。
记者走进位于十堰经开区的聚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派忙碌景象。经过一年多紧张建设,工厂已投入试生产。
这是我市引进的首个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聚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去年5月启动建设,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5亿元。
为不断补链延链,提升新型电池产业韧性,我市大力引进负极、隔膜、电解液等新型电池关键材料企业。在郧阳区,储能PACK及集成研发项目和智能充电桩项目加快建成,正在全力推进储能系统8.3GWh、材料研究院项目;在丹江口市,汉江铝业7万吨新能源电池铝箔坯料项目加快推进;竹山墨立新材料导电剂、竹溪县钒电储能项目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十堰签约新型电池产业项目2个,协议金额32.5亿元。”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建、在建或将建的新型电池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2023年,全市新型电池产业实现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39%。
十堰产电车用上“本地心”
走进位于十堰经开区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繁忙而有序。这里每150秒就有一辆新能源乘用车下线,产品出口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市场。
易捷特是湖北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企业。2023年,该公司出口新能源汽车5.4万辆。
今年,易捷特新车型BBG24实现量产。与以往不同的是,它用上十堰“本地心”。3月以来,由远景动力十堰基地生产的动力电池交付易捷特使用,不仅降低采购成本、缩短物流周期,还有力保障供应链安全。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加快壮大“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主”产业,积极推进“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战略,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乘用车。目前,我市有易捷特、赛力斯等8家新能源整车企业。
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新型电池产业,坚定不移抓龙头、强链条、建集群,做大做强电池材料、新型电池等相关产业。
“目前,全市已培育规模以上新型电池企业29家,涵盖电池正负极材料、铝箔铜箔、电芯等项目。”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链”上发力,积极完善新型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和供应链条,打通内外循环,本地配套能力大幅提升,产业韧性增强,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我市正推动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极材料进入远景动力供应链体系,样件已经通过测试。远景动力正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下一代底盘集成式商用车电池产品。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2023年,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动力和储能电池用高性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新技术有效提升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传坤介绍,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先进电池材料十堰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十堰新型电池企业广泛开展合作,不仅实现产业化推广和应用示范,为企业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解决了产业、行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
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研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实现量产。
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是从“0”到“1”的关键因子。
今年4月,我市首个新型电池科技创新平台“湖北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启用,现场发布16项技术需求和36项科研成果。
眼下在郧阳区,武当实验室新能源产业链项目正加速推进。该项目建设新能源材料、储能系统、光储充换、新能源轻量化、新型光热能源、新能源装备等11个子项目,将成为我市创新“源动力”。
在创新链条上,我市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构建“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成果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科研模式,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目前,全市新型电池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2家。邦宇、宝沃成功入选省级(第六批)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6家。东峻储能、秀山智能、万润新能源等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好用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联合上下游企业、合作院校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鼓励和支持新型电池企业入驻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推动十堰新型电池产业健康发展。(记者 曾雨 通讯员 刘小利 杨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