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激荡,万物竞发。走进十堰研发实验室、生产车间和产业园,创新脉动与春日生机同频共振,一幅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正在鄂西北大地徐徐展开……
今年一季度,全市科技系统以“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建设为总牵引,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在技术攻坚、主体培育、生态优化等方面协同发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测试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记者全正摄
破“壁”突围:关键技术攻关锻造产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关键技术攻关是其中最艰难的阶段。今年以来,市科技局以“揭榜挂帅”机制为抓手,聚焦产业需求,推动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月初,在东风商用车研究院实验中心,工程师们正对新一代“龙擎3.0”动力链进行极限测试。测试数据令人振奋:“龙擎3.0”动力链效率达51.08%,创下行业新纪录;搭载该动力链的商用车长途运输油耗降低15%,运输效率提升20%,带动订单量月均增长30%。
从商用车到农机装备,创新之火在我市各地燎原。4月18日,在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组装发往巴基斯坦的鹰嘴豆收割机。这家企业通过“揭榜挂帅”项目,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深度合作,研制出国内首台鹰嘴豆联合收割机,填补了行业空白。“没有市科技局的政策支持,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该公司董事长李正江说。
放眼全市,创新案例不胜枚举:诺东电子依托9项国家专利建成智能化生产线,订单排产已达6250万片;智能机器人高精度定位技术达到±1毫米,成功进入电子制造头部企业供应链;水稻小麦联合收割机将粮食破碎率控制在0.6%,远低于3%的国家标准……一组组亮眼数据,见证着十堰科技创新结出的累累硕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今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聚焦汽车制造、动力电池等领域技术攻关需求,加强科技项目谋划:出台《十堰市科技计划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制订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建立科技项目梯度培育机制,分类分层级遴选110项重点科技项目入库,广泛面向创新主体征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揭榜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科技项目资金,一季度获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2个,总资助经费达1300万元,同比增长61.9%和177.2%,在全省4支超千万的省市联合基金中,立项数和资助资金占比均居全省首位;扩大联合基金规模,将省市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从年均300万元扩充至1000万元,为产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筑牢物质根基。
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举办的交流研讨活动。(资料图片)
“育苗成林”:精准施策培育创新主体
如果说核心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高峰”,那么创新主体培育就是筑牢“高原”。市科技局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优化、资源整合,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4月15日,在张湾区某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对一款心血管疾病新药进行最后阶段的测试。该企业通过市科技局“春晓行动”的政策辅导,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专项补贴380万元,研制出填补省内空白的新药。
在郧西县,中庸电力研发的新型智能配电设备可实现电网负荷秒级响应;在郧阳区,一家新材料企业的磷酸铁锂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企业主体培育的加速度,源自科技部门的精准施策。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组织各县(市、区)对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纳统企业中的非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摸底,遴选330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组织开展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7场次,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政策。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多级联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行监测机制。
截至目前,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907家,10家企业入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71家入选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其中,中庸电力(郧西)集团组建的新型配电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论证,清华大学(车辆国重)—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商用车智能驾驶联合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
数据印证发展成效: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3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其中新能源及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增速超过60%,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
“生态”优化: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市科技局通过平台搭建、金融支持、服务升级等举措,着力打造适宜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
4月17日,在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颗颗橄榄果经过低温压榨,变成油酸保存率达85%的橄榄油。该公司通过市科技局搭建的合作平台,与武汉轻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市场份额稳居全国前列。
离岸创新模式为十堰企业打开新天地。前不久,十堰(深圳)离岸科创中心内,湖北卡玛云智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专家进行视频研讨。“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快速提升机器人焊接精度,突破发展瓶颈。”该公司技术总监说。目前,我市在深圳、上海设立的离岸科创中心已入驻91家企业及机构,达成意向合作项目23个。
金融活水为创新注入强劲动力。湖北富之泉塑料包装公司扩大生产时资金短缺,市科技局联合担保公司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15个工作日发放300万元“科技创新贷”。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创新、产业、金融”三链同构,构建全链条生态体系:天网平台入驻企业3746家,促成技术对接
940项,各项数据均居全省第一方阵;“科技创新贷”“创新积分贷”等各类科技金融产品为188家企业提供融资7.59亿元;“企校双进”活动为6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对接服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44.43%;科技金融政策宣讲活动推动8.5亿元集中授信落地……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工艺革新,从单个企业的成长到整个产业的升级,十堰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建设科技强市目标阔步前行。市科技局将锚定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目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记者 纪枫波 刘姣 通讯员 耿蕾 范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