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市持续创优营商环境,积极做好人才招引工作,通过产业聚才、政策引才、平台优才、服务暖才的“组合拳”,吸引一大批外地人才扎根十堰,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十堰日报今日起推出“十堰引力场·新市民新力量”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五一’,我主动要求留在十堰,没有回北京。”5月5日,在十堰市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十堰北控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尧的目光掠过郁郁葱葱的群山,语气坚定地对记者说。
为了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王尧已做好扎根十堰的长期打算。
今年41岁的王尧,是北京控股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的一名专业工程师。2024年5月16日,正在武汉出差的他突然接到总部紧急通知,需即刻前往十堰,负责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的协调工作。
“当时就知道这个项目是国家和湖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能源建设项目,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保护,以及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义重大。所以,我毫不犹豫就到十堰报到了。”王尧深知任务艰巨,没有片刻迟疑。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周后,他的妻子也从北京赶到十堰,一家人就此在十堰安了家。
投入工作以来,王尧的作息表便定格为“早七晚八”。从项目规划的宏观布局,到施工细节的精准把控;从人员的合理调度,到物资的高效协调,他事无巨细,倒排工期,将施工进度精确到以小时为单位进行调度。
“自从来到这里,就没有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只为确保项目能按时、高质量完成。”王尧说。凭借这份执着,这座采用国际领先烟气净化系统的环保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正式投入使用。
“发电厂每天可处理650吨垃圾,一年可发电9500万度。项目排放指标优于欧盟标准,不仅让十堰人告别了垃圾填埋的污染隐患,每年节约的约
5.22万吨标准煤,更成为北方受水城市生态账本上的浓墨一笔。”站在云雾缭绕的绿色厂区内,王尧常常想起千里外的密云水库。他曾亲眼目睹水库因干旱逐渐“消瘦”,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见证了碧波重现的神奇景象。
“如今守护丹江口库区生态,像是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承诺。”谈及在十堰工作的经历,王尧感慨万千。
在十堰的一年里,王尧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这里没有‘外地人’的概念。”王尧说,初来乍到,当地同事热心帮忙租房砍价,还向他推介十堰美食;小区阿姨主动教他说十堰方言。王尧翻看手机相册,有雨后工地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的美景,有街边烧烤摊工友们的笑谈,还有球赛后大家大汗淋漓的欢笑瞬间。
更令王尧惊喜的是,他曾经每年春季必犯的过敏症,竟在十堰不药而愈。“以往每年都要靠吃药缓解不适。来到十堰后,过敏症状竟一次都没有发作。”漫步在厂区的草坪边,青草的香气混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远处的山峦被云雾笼罩,若隐若现,这样的环境让他倍感惬意。
从密云到十堰,从受水地到水源地,王尧用工程师的严谨和情怀,在南北守望中续写绿色传奇。当汉江清流继续北上润泽京华,十堰的这座环保地标,正通过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讲述着责任与热爱的中国故事。(记者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