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吃”进垃圾 “吐”出绿电——探访城区生活垃圾绿色“重生”之旅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十堰

2025-05-14 08:11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外景。记者刘昆摄

  “目前燃烧温度在1000℃左右,燃烧过程会产生高温蒸汽和高温烟气。其中,蒸汽用于发电,烟气经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入大气。”5月12日,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副总经理张新艳告诉记者。

  曾经令人困扰的生活垃圾,在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的助力下,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如何转化为清洁电能和可利用资源?记者走进位于张湾区柏林镇的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探究竟。

  从街头到发电厂——

  垃圾焚烧变废为宝

  5月12日一大早,记者跟随城区一辆垃圾清运车,开启了这场特殊的追踪之旅。一路上,环卫工人熟练、快速地清空街边、小区的垃圾桶,日常厨余、废弃用品、包装纸盒等各类垃圾,纷纷被垃圾清运车带走。

  上午9时20分,垃圾清运车驶入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卸料大厅,并按照指示将垃圾倒入堆料区。

  “为了使燃烧更充分,新鲜垃圾在这里要发酵7天,完全渗滤出水分。”张新艳指着巨大的垃圾池告诉记者,这里分堆料、发酵、投料三个区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会通过专门的管道流入污水处理系统。

  “我们先去除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再采用膜法深度处理,实现污水净化。”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师周万年介绍,经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将全部回用于中水,而产生的浓缩液则被回喷至焚烧炉进行焚烧,从而实现渗滤液的零排放。

  在垃圾吊控制室,工人熟练操控控制杆,巨大的抓斗精准地将垃圾送入垃圾池。记者在现场几乎闻不到垃圾的气味。

  “这得益于我们的负压除臭系统,通过上部风管的强吸风,可以确保垃圾池形成负压不外泄,并将垃圾发酵后产生的可燃气体送入焚烧炉作为助燃原料。”周万年解释。

  废物转化为绿电——

  年发电量可达1亿千瓦时

  垃圾进入焚烧炉后,一场绿色“重生”大戏正式上演。

  在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显示焚烧炉的温度为967℃。

  “垃圾被送进焚烧炉,先烘干再燃烧,在消除有害物质的同时,将垃圾转化为高温的燃烧气体和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释放出热量。加水产生蒸汽,再利用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十堰北控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尧告诉记者,垃圾焚烧后的炉渣也得到充分利用,其中的铜、铁、铝等金属被回收,剩余部分制成建筑行业的环保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焚烧发电是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产生的废气、飞灰通过无害化处理后不会污染自然环境。”王尧介绍,进入到该厂的垃圾全部都有用,都会被“吃干榨尽”。

  “看,那就是我们利用处理后的中水修建的一个水系景观,每年可节省自来水4000吨,节约水费20万元。下一步,我们会扩大范围,建设花园式厂区。”王尧指着生活区告诉记者,那里清水潺潺,绿草如茵。

  据了解,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2024年12月20日投产以来,运行保持安全平稳,目前已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约6.7万吨。

  “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按居民每户每月100千瓦时用电标准计算,可满足8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工厂中央控制室值长龚晓勇介绍。

  “通过这种变废为电的处理工艺,十堰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万吨。”张新艳表示。

  加速无废城市建设——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随着十堰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稳步运行,十堰市全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实现全覆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仅有效处理生活垃圾,更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于2023年5月率先点火投产的房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鄂西北地区首个“吃”垃圾产绿电的工程,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该项目配套建设了烟气净化系统、废水处理系统、飞灰处理系统等,年运行时间达8000小时以上,年处理生活垃圾可达18万吨,年发电量为5100万千瓦时。

  2023年10月,总投资约2.15亿元的丹江口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产,年处置生活垃圾约10万吨,年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35万吨。该项目采用世界领先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技术,无臭味扩散,垃圾无需分拣、破碎,无需添加燃料,燃烧充分、发电量高。

  “各项目采用前沿烟气处理技术,确保大气排放符合国家和欧盟标准。同时,垃圾渗滤液也实现了零排放。在经济效益上,发电收益可观,炉渣回收再利用也创造了额外价值。”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步伐,持续书写垃圾处理的“绿色奇迹”,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增添亮丽色彩。(记者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