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聚焦“一主四优多支撑”丨“武当七味”系列报道③土黄精铺就“黄金路”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十堰

2025-07-05 08:36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7月的清晨,薄雾轻笼,在房县窑淮镇陈家铺村的千亩林地里,村民俯身拔除杂草,精心呵护着黄精幼苗。点绿成“金”,这些绿荫下的根茎,今年预计可为60余户村民带来亩均6500元以上的收益。

  在武当山特区太极湖街道桑树庙村,柴火灶上的药香氤氲升腾。村民遵循古法九蒸九晒,琥珀色的黄精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些深山“仙人余粮”,正成为都市人的养生新宠。

  素有“北有人参,南有黄精”美誉的道地药材,如今在十堰被赋予新使命,从科技育苗破局、林下生金探路到精深加工蝶变,一株小草正成长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从靠天收到“科技苗”

  野生黄精资源稀缺,人工种植曾面临种子发芽率低、育苗周期长等难题。我市以科技利刃破局,让“卡脖子”的难题化作产业腾飞的“金钥匙”。

  7月1日,记者走进房县门古寺镇狮子岩村,只见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的59座智能育苗棚整齐排列。棚内温湿度精准调控,喷灌系统运转自如。“这里是中药材产业的‘芯片’车间。”村党支部书记饶飞随手拔起一株鸡头黄精种苗,根系发达、叶片肥厚。“我们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合作优选品种,现代化培育下成活率超95%,成为市场抢手货。”饶飞介绍,基地年育苗2000万株,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统一供苗、全程指导、保底回收,打消了农户“种不好、卖不掉”的顾虑。

  组培技术的突破更令人振奋。竹溪县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团队,建成黄精组培育苗中心。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传统3至5年的育苗周期缩短至8至10个月,成活率从不足30%跃升至95%以上。这里繁育的幼苗不仅满足本地需求,更远销陕西、重庆等地。种植大户王德胜感触尤深:“以前买苗要苦等两三年,如今随用随取,成本还降了三成。”

  在武当山黄精科技小院,研究人员通过 DNA条形码技术绘制出多花黄精与湖北黄精的“基因地图”。技术员托起一株生机勃勃的种苗介绍:“得益于发芽率跃升,育苗成本直降60%。”

  一粒粒承载希望的种子,正成为我市黄精产业发展最坚实的根基。

  从单一耕作到立体农业

  山多地少,如何点绿成“金”?我市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探索出多种黄精复合种植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丹江口市浪河镇探索“林药共生”模式,在竹林下种植黄精,模拟野生环境提升品质。当地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这种黄精的皂苷含量比普通种植的高15%,加工成的黄精茶每公斤售价超200元,供不应求。

  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则将“药+果”套种演绎出高效益。核桃林行间套种黄精,光照利用科学,增收与生态保护并行。“一亩核桃林套种黄精,每年稳稳多赚2000元,还大大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湖北口回族乡技术员翻开账本给农民算起经济账。

  在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村,“粮药共生”模式正被推广:玉米秆为喜阴的黄精幼苗撑起“遮阳伞”,黄精不与粮争地,综合收益相比单一种植翻了一番。

  轮种智慧在房县万峪河乡中院村绽放异彩。该村高标准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里,创新推行着天麻+黄精“1+3”轮种模式——种一年天麻,接着种三年黄精。“这法子巧妙利用林地资源,让土地持续生金!”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有效盘活资源,带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和基地务工实现多重增收。

  林下生金,更生风景。房县窑淮镇陈家铺村在松林下种黄精,同步建设游步道、观光亭,去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林下种植搭上生态旅游,村子彻底变了样!”村党支部书记林云东感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千亩黄精种植观光基地,让游客体验采挖加工之趣,带火了周边农家乐与民宿。

  生态与经济共舞,我市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区致富路。

  从“土药材”到“金产业”

  随着《黄精九蒸九晒加工技术规程》十堰地方标准实施,传统工艺步入标准化时代。

  在郧阳区大柳乡沐龙堂车间,九蒸九晒的古法焕发生机。蒸透的黄精被反复铺晒,蒸汽携着醉人药香弥漫开来。这家年加工20吨鲜黄精的企业,开发的黄精丸、芝麻丸等产品畅销北上广,甚至远渡重洋至加拿大。

  现代科技赋予“仙草”更澎湃的动能。湖北陵州药业实验室里,科技人员揭示奥秘:“九蒸九晒工艺能使黄精核心活性成分多糖的转化率提升50%以上。”基于此开发的黄精菊花茶、黄精酒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走进茅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景象更为前沿:链霉素萃取车间产出高纯度黄精多糖制剂,隔壁生产线再将黄精酵素打造成时尚饮品。该产业园研发的黄精咖啡已打入武汉30余家轻食餐厅,精深加工让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

  产品形态的创新层出不穷。房县诗经源黄精科创园里,鲜黄精深加工后价值翻了三番,黄精咖啡、果脯、芝麻丸等休闲食品琳琅满目,联合本地餐饮企业开发的30余道黄精药膳,让“黄精小镇”的名片愈发闪亮。竹溪县百草堂制药的展厅陈列着道地药材开发的牙膏、保健品等8大系列37个产品。过去好药材当原料贱卖,如今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品牌与文化的力量同样强劲。在张湾区网红直播间,采用武当山九蒸九晒工艺制作的黄精膏成热销爆款;茅箭区建设鄂西北黄精交易平台,构建起从溯源到交易的数字生态链,“武当黄精”品牌愈发响亮;房县西关印象景区的黄精主题馆,游客边品尝黄精炖鸡,边聆听“仙人余粮”的传说。

  从土灶蒸笼到智能工厂,从深山集市到时尚餐桌,从质朴药材到文化载体,黄精的“变形记”日益精彩。这株承载千年养生智慧的“仙人余粮”,正以科技为翼、文化为魂,为十堰山区铺就一条愈发明亮的金色致富路。(记者 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