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团队让实验损耗从毫克到微克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武汉

2022-07-03 08:1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如何从指甲盖大小的、比头发丝还细的月球土壤里,尽可能多地找到月球表面矿物组成的蛛丝马迹?7月2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佘振兵和汪在聪教授团队的月壤研究取得新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新技术,仅仅消耗极少量样品,就能同时测定出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粒度和矿物组成。
  2020年,嫦娥五号样品舱成功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批申请到了宝贵的200毫克样品开展科学研究。
  “此次采回的月壤粒度非常细小,远比人类的头发丝细得多,颗粒凭肉眼根本看不见,研究耗时费力。而且我们拿到的样品极为有限,这就要求在低损耗下,尽可能多地获得成果。”
  佘振兵说,想研究月壤的平均成分,就需要对一部分样品进行破坏性研究,获得科研价值最大化。200毫克粉末样样品,装在小小的保护瓶里,只够把瓶底刚好铺满。而其中能用于有损研究的,仅有50毫克,平铺开只有指甲盖大小,这意味着传统的研究方法不再合适。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  科学家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研究月壤样品。但前人所采用的方法,要么需要消耗大量的样品,一般以克或毫克计量;要么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并且不能区分一些元素组成相同的矿物。
  “螺蛳壳里做道场。”团队组建了一支由交叉学科组成的月壤研究团队,包括地球化学、矿物岩石学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师生参加。他们基于WITec拉曼光谱微颗粒分析技术,开发了以极低的样品损耗同时测定颗粒样品粒度和矿物组成的新方法,并成功运用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研究。
  这样的研究方法,每次仅需约30微克样品,在获取多维度信息的同时,将样品损耗降到了最低,并且样品制备流程简单,极大地降低了该环节可能带来的样品污染问题。另外,该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一个矿物粒度和组成的多元化信息数据库,有助于发现稀有的矿物相。
  更重要的是,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未来火星和小行星等其他天体返回的微颗粒样品进行快速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这种方法,地大团队发现了月壤中的一些稀有矿物,例如磷灰石、石英、方石英和斜方辉石等。这表明嫦娥五号月壤中可能含有极少量来自月球高地的物质,为解译嫦娥五号着陆的风暴洋北部地区光谱遥感数据提供了地面真值参考,为理解月球该区域深部和表面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据了解,这项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团队还有很多研究正在进行中,包括对月壤的微观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还会陆续有很多新成果发表出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