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一眼千年!他们让散落全球的1700余件“国宝”相聚了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武汉

2022-11-15 20:4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 松教授 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柯立 摄
  国家博物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特别展览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国庆前夕开幕以来,持续成为爆款。 唐朝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寒林重汀图》,宋朝的《摹张萱捣练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元朝的《富春山居图》……1700余件中国古代书画国宝的1:1打印图像和局部放大图、视频等集中亮相。其中许多国宝级古画流散海外多年,或者深藏库房世人难见;如今,“千年丹青风采一日尽览”,“铺天盖地的国宝级古画扑面而来,很难想象,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古画珍品,能够打破时空阻隔汇聚一堂,令人震撼”……一拨又一拨观众慕名而来,赞不绝口。 近日,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这场特展的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教授,请他介绍“大系”工程背后的精彩故事。
  1 源起于海峡两岸宋画大汇编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以下简称“大系”) 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它规模浩大、横跨中外,工程启动至今已有17年。
  
  “大系”利用最先进的摄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珍藏的12405余件(套)中国古代主要绘画作品,留影存形并建立数字化档案,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并在此基础上,陆续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图册, 成为迄今为止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这五套全集若一一垒起,有四层楼高。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宋画全集》等五大全集,共计60卷226册。记者柯立 摄
  东晋顾恺之所作《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宋徽宗赵佶的《竹禽图》等画作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7年来,“大系”团队开展了3次全球范围内的藏品搜集工作,与海内外文博机构和收藏单位反复沟通,往来通讯信函数以万计,实地拍摄奔波数十万公里,从而使流失海外的3250余件(套)中国绘画精品,通过数字化方式与国内9000余件(套)藏品“合璧”。
  


  “大系”团队通过3D打印、原样复制的敦煌莫高窟第45窟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记者柯立 摄
  
  2005年,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文物局提出: 能不能把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所藏宋代绘画汇编出版? 由此起步,萌发了面向全球搜集中国古代绘画图像资源、并将其数字化后出版的梦想。 在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宋画全集》和“大系”工程相继启动。
  17年间,《 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陆续出版,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2000余年的发展历程。 很多流散海外的古画,直到其图像收入“大系”中,才首次为国人所见。
  2 “四顾黑川”,艰苦而漫长的授权谈判和拍摄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晓明教授,是《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副主编。他介绍:项目组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在于资料信息的零散和不完整。以往没有国家层面或区域层面的集中式整理,很多展品信息靠工作人员在海量文献中寻找,前期资料搜集耗费大量精力。专家组对作品的反复考证与论证,甄别真伪、判断朝代……
  海外采集经常面对艰苦而漫长的拍摄授权谈判。金晓明说:如此大规模的搜集、如此高精度的要求,收藏方或多或少都有担心和顾虑。我们除了正式书面申请,还要一家家登门拜访、一封封信件沟通。一件作品,从提出申请到最终拍摄,一两年是家常便饭,经常要努力十几年才完成采集流程;有些藏品的拍摄,要持续申请、讨论好多年,甚至反复登门。“大系”项目对所有画作的拍摄都正式获得授权,授权谈判的工作量远超过了拍摄。
  


  策展团队在国家博物馆布置“大系”成果展。受访者供图
  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收藏的《寒林重汀图》是五代时期画家董源的名作。“大系”项目组曾为此画“四顾黑川”,历时三年才完成该画的数字采集 。
  3 数字化技术让《千里江山图》化身千万
  为了让更多民众欣赏到国宝艺术,近两年,“大系”团队开始举办普及性的巡回展览,今年相继在浙江美术馆、嘉兴、国家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特展。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现场,为观众提供中国古代名画沉浸式艺术体验。记者柯立 摄
  
  该系列展览的总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教授说: “国宝汇聚,是这个时代才能完成的历史壮举。” 《睢阳五老图》是著名的宋人肖像画,以北宋家居睢阳的五位德才兼备的重臣为原型而绘制,历代名人大家不断为之题跋作序、写诗、复制、装裱。民国初年,五老图及部分题跋被分割售出、流散海外,现分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耶鲁大学美术馆、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等,部分题跋藏于上海博物馆。本次“大系”展览,不仅以图像打样稿形式,令阔别百年的“五老团聚”,还将明代画家尤求对此作之摹本的打样稿一并展出。
  
  展览中有多幅名画的放大版,以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名画细节。其中有一个特别致敬环节:展出了放大2倍的《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以飨观众。1191.5厘米长的原画, 近百年来公开展出的次数屈指可数,放大后长达20多米,气势更磅礴。


  放大2倍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灯光特效图在“盛世修典”特展上十分吸睛。 记者柯立 摄
  王小松说:很多名画年代久远,细节难以看清,通过我们的高清拍摄、数字化放大,可以满足苛刻的研究需求。比如画面只有巴掌大的宋代建筑,放大200倍仍然非常清晰,从中能感到古人的独具匠心和卓越功力。
  
  通过5G、VR、AI、云计算、动作捕捉等现代科学技术,“大系”团队已经实现了部分名画的沉浸式艺术体验。
  


  “盛世修典”特展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国宝”级绘画《溪山无尽图》之中。 记者柯立 摄
  
  访谈1 从境外收录的古画约占总数的三成 读+: 请谈谈“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的意义和价值。
  
  王小松: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大系”是国内藏品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绘画精品佳作的一次重要团聚,更是实证中国美术史博大精深的生动实践。这项国家文化工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图像文献,也将衍生出大量专业的研究成果。工程历经17年之久,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成果日益丰硕,传世珍品由“画”入“书”、从“书”到“展”,再到后续的保护、研究、利用,反映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同时也展现数字化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广阔前景。
  


  1700余件中国古代名画的1:1打印图像和局部放大图等在国家博物馆集中亮相。唐朝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等名作吸引小学生关注。 记者柯立 摄
  
  读+: “大系”中,从境外收录的古画,约占多少比例?如何获取信息,知晓某一幅古画身在何处?怎样将古画“收全”?
  
  王小松: 我们从境外收录的古画约占总数的三成,涉及143家文博机构的3200多件(套)藏品。
  
  在作品遴选这块,国内藏品是以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写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为基础;海外藏品以日本美术史家铃木敬主持调查并编辑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为基础,结合各家博物馆的出版物,还有重要的文献史料等,在这个基础上初步选择入编作品的大致范围,然后再跟博物馆去沟通。
  
  同时,我们努力采纳近百年来中外美术史论的学术成果,对各种研究中所论及的重要作品,尽可能加以查核,尤其是那些藏地不明的重点作品,逐一建立备查档案,尽量做到将古画“收全”。
  2 得到海外博物馆的多方面支持
  读+: “大系”如何取得全球各大文博机构的支持?有没有不顺利的情况?
  
  王小松: 海外博物馆的支持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每件作品必须取得授权上的支持,还有拍摄上的支持。除了自己的摄影团队以外,项目组也会委托国外博物馆的摄影师按照“大系”的要求拍摄作品。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为了拍摄“大系”作品,专门搭建了一个专业摄影棚,更新拍摄设备,按他们的说法,“大系”在技术上的要求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杭州西湖飞来峰布袋弥勒及十八罗汉像被3D打印技术复制到国家博物馆。 记者柯立 摄
  疫情期间,大英博物馆闭馆时间长达半年,但始终与项目组保持通信。为了赶上“大系”项目出版计划,大英博物馆员工在反复开馆和闭馆的情况下,预先帮助我们处理好所有的手续。一旦博物馆临时开启库房,摄影团队即刻开始拍摄工作。柏林国家博物馆也在搬迁期间为我们赶拍了很多照片。
  
  有些不同意拍摄的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例如赛克勒基金会藏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因为文物状况非常不好,虽然通过各种渠道沟通数次,但出于文物保护的初衷,只能采用对方提供的目前最高清的图像。日本滋贺县园城寺所藏唐画《五部心观》,因残损严重,尚未修复,始终无法进行拍摄。
  


  “盛世修典”特展让观众“一天之间,领略几千年中国书画艺术风采”,铺天盖地的国宝级古画图像扑面而来、令人震撼。 记者柯立 摄
  3 采用最适当的技术来实现最佳效果
  读+: 既要保护好文物,又要将其提取、展示,在“大系”工程中,运用了哪些先进科技来解决这一矛盾?
  
  王小松: 在文物保护的进程中,有一项最终的不可抗力:时间。由于原画珍贵,所以不能经常拿出来进行展示研究,这些古画打开一次就损伤一次,紫外线、空气中的微生物等都会对其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大系”团队使用高清摄影技术保存传世绘画的丰富细节和细腻色彩,再利用印刷科技的最新进展,以精妙的技术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
  


  王小松在国家博物馆布展。受访者供图
  “大系”旨在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带来纤毫毕现的古画细节,许多大尺寸的画作都是分段拍摄后再拼接为整体。纹路、颜色都要严丝合缝地对上,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团队还在很多传世古画图像中成功辨析、提取出原本剥蚀暗沉、肉眼难辨的画面、题跋及印章,实现了对文物藏品的“无损伤”处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此外,项目逐一建立详备的数字化档案,从而使散布全球的中国绘画精品获得无限接近原作、安全储存的“数字化替身”。
  所有在技术上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竭尽所能地将几千年丹青翰墨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想去看看这个展
  刘功虎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当前正在北京国博展出。近两千件历代绘画精品,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珍品都在其中,堪称近年“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
  
  当然它们都不是原作,而是“出版打样稿”。人们会说,那有什么看头呢?当然有,而且极为丰富。这个展览就相当于一卷大书,通过阅读这书,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丰富过往。
  
  由于种种原因,画作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空间,有的甚至远涉重洋,流失于海外。它们有的本是一幅画,却一分为二。本出自一个画家、一个洞藏、一个系列、一个密切关联的历史事件,却也各分东西。通过这个大系,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重聚”一起,共同讲述完整的故事。“看系统、看全景”,就是这个大系大展的一个好处。正所谓“给我半天,阅尽千年”。
  
  再就是看精微、看奥妙。这个大系还有个特点,就是对图像精度要求极高,将局部放大数倍后可以观察到许多原作中不易发现的细节,以至于像《货郎图》的货摊中放着什么,《清明上河图》里的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榫卯结构是什么样的,都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这场视觉的盛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便利,去更深层更广域地展开关于我们民族历史的观察和思考。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柯立 李煦
  视频:记者柯立 李煦 制作吴天琦 审看寇鹏
  编辑:曹欣怡
  校对:刘永杰
  欢迎关注
  长江日报视频号
  ▼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