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城投集团所属水务集团宗关水厂“王琼工作室”负责人王琼。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8日讯(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谢铭辉)3月8日一大早,正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王琼习惯性地在手机微信小程序上查看了一下武汉宗关水厂原水水质指标。关注水质的习惯是她工作28年养成的。
平凡中追求工匠精神
1995年,王琼从市自来水技校毕业后进入宗关水厂,毫不犹豫就选择化验室的水质检测工作。这一干就是28年。
水质检测是细致、繁琐、周而复始的技术工作。每天,拿着水瓶到汉江里、自来水厂出水口取水样;对照原水的17个指标、出厂水的18个指标,指导自来水生产。业内人员称,水质检测是自来水安全的“眼睛”。长着一双大眼睛的王琼,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当好水质“安全眼”的初心。
王琼正在查看水样。记者刘斌 摄
梦想照进现实,需要艰苦的付出。水质化验需要熟练运用相关化学试剂,而水泵运行专业出身的王琼对于化学知识几乎是一窍不通。
凭着一股钻研劲儿,王琼几乎变成了师傅徐琴的小尾巴,师傅在哪她在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师傅的工作步骤、化学试剂、投放克数、反应时间等,有空就从口袋里翻出来背。
短短两个月,近20项化验项目,从原水水体到自来水的一整套制作过程,王琼记得滚瓜烂熟,操作起来已经是得心应手,迅速从一名“小白”成为熟手。
数年的磨炼,王琼的专业能力日益拔尖。2002年,王琼参加入职以来第一次水质检验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第一次考试就实现了跨级,成为一名水质检验高级工。王琼的信心倍增。
“当时也是老厂长和师傅一起鼓励我参加,我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考的。”那时的王琼已经怀孕近七个月,但她认认真真复习了两个月,下班后也留在化验室练习实操。“只有我认真对待了,我心里才会踏实,即使考不上也不亏心。”
这次的跨越就像一剂强心针,让王琼越战越勇。2010年,王琼参加武汉市职业技能大赛,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技术能手称号。其中,一项试剂称量操作,最考验眼力和手劲——用最快的速度称出“0.16克”的某种试剂。赛场上的王琼,扑闪了几下大眼睛,手起“勺”落,一次就称出了“0.16克”。同场人感叹,这是千锤百炼的“真功夫”。
5年后,王琼又获得水质检测高级技师证书。2015年,武汉水务集团成立“王琼工作室”。2017年,王琼获得“湖北省第三届首席技师”称号。
关键时见证“真功夫”
王琼所在的宗关水厂至今已有117年历史,日供水能力为105万吨,供水范围覆盖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百年老厂的历史浸染着王琼,做事情总是有条不紊、稳妥得当。越是关键时刻,越能沉得住,守得住。
2014年的某天,汉江武汉段水质氨氮超标,水厂生产告急。王琼急而不乱。
王琼在汉江取原水。记者刘斌 摄
一个小时,王琼和同事们就在汉江取水口旁搭起了临时检测点,每隔1小时,她们就到江中取样,快速化验。
“一滴不合格的自来水也不能送出厂。”就这样连续60多个小时,王琼带领同事不停歇地检测各项水质指标,分析数据,反复试验,为生产车间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使生产车间能够合理有效地调配药剂的投加,科学调度设备运作,确保了原水氨氮超标期间出厂水质的安全,保障了汉口地区的供水安全。
28年来,王琼见证了自来水生产工艺、水质标准的持续提升,多次参与技术改造升级。2018年,宗关水厂改变百年消毒工艺,使用更安全的次氯酸钠消毒。王琼仔细研究后,在全省率先运用次氯酸钠生产厂家的降温方法,提升次氯酸钠在高温时的效能,极大提升了自来水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状元班”文化
王琼在化验室进行化验。记者刘斌 摄
2019年底,幸茹进入宗关水厂化验室跟着王琼,开始学技术,就像自己当年跟着师傅徐琴一样,王琼去哪都会叫上幸茹一起。
“我觉得王老师工作和生活是两个人。”描述王琼时,幸茹说王琼虽然是师傅,但一点架子也没有,平时大大咧咧的,但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会一丝不苟。
2021年初,王琼休病假,幸茹在检测室遇到了一项特定实验,无法独立完成,打电话向王琼求助。40分钟的电话教学后,王琼还是不放心,又打来视频电话,让幸茹在化验室架好手机对准自己,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视频实时指点她。
幸茹说,跟随王老师的4年里,只要关于工作上的疑问,她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
“倾囊相授,是宗关水厂的‘状元班’文化,我也是受益人,从这里成长起来的”,王琼欣慰地说。20年前,宗关水厂搞起了“状元班”员工培训,针对日常工作中的难题,由老师傅们上课,新员工听课,并进行考试,优秀者被称为“状元”。王琼就是听着这些课日益提升的。如今,王琼成为讲课最多的老师,传承工匠钻研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
“参加全国‘两会’,落下了一些课,会后,我就马上给补上”,王琼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此事。
【编辑: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