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探访团让两座长江“第一桥”同框 桥史专家: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是我们的坚定追求、硬核浪漫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武汉

2023-08-07 17:36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2023年7月24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沱沱河畔青藏铁路长江源特大桥附近。探访团成员拿出从湖北武汉带来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照片,与长江源头第一桥青藏铁路长江源特大桥同框入镜。王筝 摄

   长江网 记者 王刚 通讯员张静 刘佩娅 李艳明

  “第一次亲眼看到这座雄伟的长江源头第一桥,直观感受到它的气势恢宏,内心特别震撼、振奋。尤其联想到我们湖北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后,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发自肺腑地感到自豪!”7月24日下午,站在海拔4600米的沱沱河畔,看到不远处青藏铁路长江源特大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95后”成员冉珮动情地说。

  当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探访团来到长江源头探访,在沱沱河畔近距离感受长江源头第一桥——青藏铁路长江源特大桥的雄奇与瑰丽。

  “95后”探访团成员珍藏两座长江“第一桥”同框照片

  7月24日下午,探访团一行抵达沱沱河北岸,站在“长江源”纪念碑附近,远眺长江源特大桥。大桥如长虹飞跨沱沱河,一座座桥墩稳稳伫立在河中,河水静静流淌,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金光。桥上不时有火车驶过。

  “不愧是长江源头第一桥,太壮美了!”“大桥静默不语,却见证着万里长江自此奔涌,一路向东。”探访团成员们感叹,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并通过 长江网“长江头条”、新浪微博等平台进行线上分享。

  

   2023年7月24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在沱沱河上空航拍的长江源特大桥。王筝 摄。

  通过手机地图软件查询显示:走公路,长江源特大桥距离武汉长江大桥有2700多公里。探访团“95后”成员李沁雪还特意拿出了一张武汉长江大桥的横幅大照片,让探访团成员王筝拍摄下与长江源特大桥的同框合影照。

  “武汉长江大桥的这张照片,是我从湖北武汉一路带到沱沱河的,就是想留下这张特别的两座长江‘第一桥’的合影照。”李沁雪说。

  “两座长江‘第一桥’都是地标。而地标不仅是一种物理高度,更是一种精神高度。两座大桥虽然相隔数千里,但都体现了我们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奋斗精神,见证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彰显了长江文化一脉相承的自强不息的智慧与精神。”探访团特邀专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陈树祥评价说。

  

    探访团“95后”成员李沁雪从湖北武汉带到沱沱河的武汉长江大桥照片。王筝 摄

  结束青海和西藏的探访回到武汉后的第一天,李沁雪就将这幅特别的合影照打印了出来,放在了办公桌前。

  “这幅照片是我这次参加探访的最大收获之一。每次一看到这幅照片,我就觉得特别有感触、受感染、受教育,也激励着我要像当年建桥的前辈们一样,学会直面困难、奋发向上,坚持努力工作、不负青春!”李沁雪说。

  “每每想起,我都觉得浑身有一股就是不服输、就要奋斗到底的力量”

  “青藏铁路为跨越长江源头沱沱河而建造的长江源特大桥,是青藏铁路十大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由我们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8月5日,当年参与建设长江源特大桥的徐丛国接受 长江网 记者采访时说。

  徐丛国介绍,长江源特大桥全长1389.6米,共有42孔。大桥于2001年11月24日正式开工,2002年9月25日完工,“比工期要求的2003年7月30日提早了300多天”。

  今年56岁的徐丛国,目前是中铁三局的副总工程师兼中铁三局华东区域指挥部党工委书记。中铁三局总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

  

   中铁三局副总工程师兼中铁三局华东区域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徐丛国(手持话筒者)。本人供图

  中铁三局总部相关人士介绍,长江源特大桥位于海拔4600米的沱沱河的大河融区,属于多年高原冻土地段,局部有岛状冻土分布,融区最大冻结度5米,兼有融区和冻土的的双重特性。而在冻土区建造桥梁是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

  “当年,我们对冻土区施工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对桥梁桩基钻孔桩施工采用旋挖钻机,采取‘快速开挖,快速施工’的办法,以快速成孔,减少对冻土环境的影响。同时,精心组织,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在建设质量、环境保护、文明施工等方面多次受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和地方政府的好评。”徐丛国说。

  探访团成员注意到,长江源特大桥的每个桥墩底部都有一圈钢板包裹着。“每年沱沱河中的冰层融化后,形成巨大的冰排冲击桥墩,向下游流去。为了防止桥墩在冲撞中受损,我们把桥墩墩身的迎水面用1厘米的厚钢板包裹起来。”徐丛国说解释说。

  

   2023年7月24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沱沱河畔,一列火车经过青藏铁路长江源特大桥。王筝 摄

  7月24日,探访团在沱沱河畔的探访过程中,感受到高海拔地区天气的“变幻”。当日下午四五时许,虽然风很大,但还是艳阳高照,但到晚上七八时许,则是狂风大雨、气温骤降。

  “当年,我们的同事都是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克服困难,拼搏奋斗。”采访中,徐丛国感叹不已:“包括长江源特大桥在内的钢铁‘天路’青藏铁路,‘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见证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催生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2023年7月24日20时至20时30分,沱沱河畔,“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青藏段探访团在长江源特大桥附近冒着刺骨风雨进行全国网络直播。 王筝 摄

  2006年,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现在,每每想起当年同事们一起参与长江源特大桥建设的火热场景,我就特别自豪、感动与振奋,我都觉得浑身有一股就是不服输、就要奋斗到底的力量。”徐丛国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是我们的坚定追求、硬核浪漫”

  “绵延约6300公里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对中国桥梁人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中国桥梁人用精湛的工艺挑战长江‘天堑’。可以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是我们中国人、桥梁人的坚定追求、硬核浪漫!”8月5日,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桥梁建设报》原总编辑、75岁的桥史专家余启新对 长江网 记者这样说。

  说起武汉长江大桥的故事,余启新是滔滔不绝。

  

   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桥梁建设报》原总编辑、桥史专家余启新50多岁时在一处桥梁建设工地上的留影。 本人供图

  中铁大桥局党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

  余启新说,修建大桥的主要难题在于基础施工。“多个墩位岩面在施工水位35米以下,最初的设计是采用当时桥梁建设界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施工。但是,这种技术需要工人到深水作业。在长江这样接近40米深的江底,每个工人一天只能工作2小时,不仅效率低,而且施工风险大。”

  余启新介绍,在前苏联专家西林的倡导下,建设者决定采用管柱钻孔法,即先将每一个管桩定好位,再打桩钻孔取土,“就像把一把筷子插在岩面上”。这种方法规避了一些风险,并且也提高了施工效率。“但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世界首创,即使在苏联国内也从未实施过。”

  

   武汉长江大桥。 长江网供图

  据介绍,为掌握这种先进技术,中苏工程人员在长江北岸龟山、凤凰山山麓及江心连夜苦战,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试验,建了35个试验管柱。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年的试验,最终试验成功。

  “这种方法使得大桥的工程效率大大提高,对大桥的提前建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桥仅用两年一个月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三个月。这种方法比之前的气压沉箱法更容易操作,不受水位限制,还能加快施工速度,至今还在沿用。”余启新说。

  

    2023年6月22日晚, 长江网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上举行“偶遇主播·对诗长江”网络直播活动。 长江网 记者吕诗文 摄

  “武汉长江大桥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桥梁梦,毛泽东主席为它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名句。武汉长江大桥串起南北交通60多载,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城市的标志。”余启新说。

  余启新告诉 长江网 记者,作为长江“天堑”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梁,武汉长江大桥不仅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等的建设也发挥了长期重要作用。“武汉长江大桥也是中国建桥史上永远的丰碑,结束了我国不能修建深水基础和大跨度桥梁的历史,为我国培育了一支技术成熟、作风过硬、勇于创新的‘建桥大军’”。

  

   2022年7月1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在千年名楼黄鹤楼下启动。图为探访团成员徒步经过武汉长江大桥,开启长江文化探访之行。长江日报 记者彭年 摄

  2022年12月18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汉南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北岸接线桥试桩开钻。汉南长江大桥是湖北第41座、武汉第13座长江大桥。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目前,世界十大悬索桥、十大斜拉桥、十大梁桥,中国均占到了半数以上。而这些世界级大桥中,约八成由中铁大桥局等在鄂桥企承建或参建。”余启新说。

  编辑:代婧怡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