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龙港红军烈士陵园。新华网 刘生辉摄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共和国是红色的,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英雄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英勇牺牲,以一腔热血谱写红色史诗。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近年来,湖北各地修缮陵园,将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的工作从未停歇。只为英雄归队,烈士安息。
图为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龙港红军烈士陵园内的无名烈士墓碑。新华网 刘生辉摄
青山之中,翠柏之间,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龙港红军烈士陵园庄严肃穆,3011名红军英烈长眠于此,其中有2982位无名英烈。他们都来自红三军团,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前赴后继、壮烈牺牲。战事刻不容缓,他们被战友和村民就近掩埋,但人们不曾忘记他们。2000年,阳新县将6处烈士墓群集中安葬,这批红三军团的英雄终于归队。
图为阳新县岩泉村红军烈士墓林。新华网 刘生辉摄
作为全国著名的“烈士县”,阳新县村村有烈士,镇镇有陵园。
阳新县岩泉村,红军烈士墓林里,松柏亭亭如盖,1931年至1932年,在湘鄂赣边前线反“围剿”战斗中,有1000余名负伤的红军,被转到位于岩泉村的红军后方医院治疗。其中132位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他们的遗骸被就地掩埋。大部队撤离后,当地部分赤卫队队员选择留下继续战斗,全都壮烈牺牲。2013年,岩泉村对红军烈士墓林进行修缮,把当地牺牲的赤卫队队员集中到这里安葬。
图为黄颡口镇革命烈士陵园。新华网 刘生辉摄
黄颡口镇曾被称为“红色渡口”,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新四军常在此渡江。2023年黄颡口镇革命烈士陵园建成,146名烈士集中迁葬于此安息,抗美援朝老兵柯亨明的父亲柯道生烈士就安葬在这里。
“我父亲被绑在一棵树上,敌人把他鼻子、耳朵割下来,要他说出同伴,他宁死不屈,最后被残忍地杀害了。死的时候我1岁11个月,解放军一过江我就去参军了,我去找父亲老人的足迹,去干革命的。”朝鲜战场上柯亨明被炮弹击中,造成5级伤残,但他从未后悔,“这是我应该做的,为国家干革命就对了”。
图为阳新县漆坊革命烈士纪念碑。新华网 刘生辉摄
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柯道生烈士的故事只是阳新20万英雄儿女英勇事迹的一个缩影。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淬炼,为阳新注入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近年来,阳新县通过改造升级一批、保护修缮一批、规划整合一批的方式,着力打造一镇一园一基地,让零散烈士墓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阳新县的烈士设施建设达到4137个,其中已迁入烈士陵园的烈士墓2000多座。
图为鄂南烈士陵园。新华网 刘生辉摄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让烈士走好最后一程,是老兵志愿队对战友们最庄重的承诺。
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800余位烈士长眠于鄂南烈士陵园。其中2022年,387位烈士迁葬于此。当地退伍老兵志愿队手捧骨灰盒,送先烈走完最后一程。余宏是志愿队队长,他的一位战友就安葬在陵园内,每逢清明、烈士纪念日,他都会来这里祭奠英烈。
“现在社会进步了,国家强大了,把这些先烈集中迁葬,可以更好地供后人瞻仰、学习、继承烈士遗志,我们都是两参老兵,很自豪也很荣幸能送先烈们最后一程。”余宏说。
图为剅口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合葬墓。新华网 刘生辉摄
岁月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为祖国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有的载誉史册,有的无声无息。
湖北省监利市汴河镇剅口村,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摇篮。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迫于反围剿形势,许多英勇牺牲的红军将士匆匆下葬。上个世纪,当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发现大量的无名烈士遗骸,政府把5000余具烈士忠骨合葬在烈士陵园内。
近年来,剅口烈士陵园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已有679位烈士的家属同意将烈士迁葬到这里。
据统计,湖北省登记在册烈士12.9万人,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73处。
丰碑不朽,英名长存。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今天,以国之名,缅怀英烈。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