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今起施行的这个规范,将有利于摸清“生态家底”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武汉

2023-11-01 06: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日讯(记者金文兵)我国关于自然保护地调查的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调查与观测技术规范》(简称《规范》),11月1日开始施行。

  《规范》首先确立了3个术语: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自然保护地,对于普通人来说,大体可以理解为各种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

  生物多样性,主要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有机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目前这一版本的《规范》中,凸显了生物多样指标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等2类一级指标、4类二级指标、16类三级指标。

  将武汉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本地实践与《规范》所设立的上述三级指标进行对比之后,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态研究室工程师周帆琦说,这一《规范》设定了清晰、细致的技术规范,具有良好操作性,有助于调查人员提前拥有更为立体、更为精细的“视野”,像“放大镜”一样发现更多生物多样性之美。

  3年多以来,周帆琦全程参与了武汉持续开展的府河湿地、涨渡湖湿地、藏龙岛湿地公园的3次大规模生物多样性调查,并作为技术负责人负责其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

  “这3次调查,我们主要涉及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这两类一级指标,涵盖了物种丰富度及重点物种种群特征与分布,唯一欠缺的是大型真菌调查。我们调查种类还是相对比较齐全,与《规范》大体吻合。”

  其中,在藏龙岛湿地公园,调查团队共记录到高等植物316种、鸟类105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胸翡翠、凤头鹰、红隼等。周帆琦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富集地’,在武汉中心城区是不多见的。”

  这样精细地对自然保护地的生物进行“人口普查”,目的之一就是要摸清它的生态价值。

  尤为重要的是,自然保护地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固碳价值和潜力。因此,《规范》中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术语,重点凸显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和碳固定等几个指标。

  2021年5月到2022年4月,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组织了涨渡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取得了丰厚的生态数据。

  在此基础上,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探索性地开展了涨渡湖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并发布了涨渡湖湿地GEP为23亿元,单位面积GEP约为3000万元/平方公里。

  周帆琦介绍,武汉计划开展多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有利于开展生物“人口普查”摸清“生态家底”,帮助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正确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