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引领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武汉

2024-01-09 08:55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2024年1月9日长江日报第9版

  长江网记者 李建华

  2023年是纵深推进武汉都市圈建设的关键之年。《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函复,成为第7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发展规划。随后,《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武汉新城规划》和《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相继发布。

  一年来,在武汉的引领下,武汉都市圈强化区域协作,拓展合作领域,同城化发展成效初显。都市圈核心区建设步稳蹄疾,作为“核心中的核心”,武汉新城顺势而起,正成为驱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都市圈“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持续推进,有力推动都市圈同城化迈出坚实步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据预测,2023年武汉都市圈GDP再度攀升,发挥出省域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重要增长极作用进一步体现。

  高标准规划

  武汉新城建设成势见效

  2023年1月31日,在武汉新城重大工程启动暨一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上,武汉新城正式启动建设。同日,武汉新城建设推进会举行。会议要求,把武汉新城建设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2023年2月7日,武汉新城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显示,武汉新城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横跨武汉、鄂州两市。规划建设武汉新城,形成推动武鄂黄黄一体化建设、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6月,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标志性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中轴线布局包括武汉新城市民中心、国际会议会展中心、未来公园等10个功能配套提质项目,总投资300亿元。

  如今,在武汉新城,5个大科学装置挺进国家序列,5家国家创新中心和5家湖北实验室密集列阵,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力量奔涌,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此集聚成势。

  2023年12月30日,随着武鄂硬联通重点项目——短咀里湖桥建成通车,标志着131个武汉新城城建项目集中完工。

  武汉新城建设是推动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

  武汉新城建设成势见效,既联动了武汉与鄂州,又更进一步拉近了武汉与黄石、黄冈的空间感,形成了都市圈连绵带,将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圈内城市一体化发展,优先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

  2023年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以下简称“武圈办”)印发《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GDP达到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以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成势见效。

  2023年,武圈办还突出一体化重点,拓宽协作领域,正式印发了武汉都市圈基础设施、交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等4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武汉都市圈对外开放、汉孝同城化发展、仙桃市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等规划。

  与此同时,切实推动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事项的落地。

  “我们挂图‘作战’,红色属于项目前期还没有启动,蓝色是正在推进,绿色是已经完成的。”武圈办秘书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初,武圈办从规划政策、产业协作等多方面梳理了151项重点工作,通过每月跟进、每季度督导的方式,推进工作全面落地。

  位于武汉都市圈的武汉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形成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

  加速“硬联通”

  “一小时通勤圈”日益普及

  路相连,城相通。一体化发展,交通要先行。

  围绕交通一体化,武汉都市圈加快推进快速道路系统建设,着力打通瓶颈路、断头路,实施道路扩容、品质提升工程,并连通鄂州花湖机场、黄石新港等重要枢纽,都市圈内越来越多的地方进入武汉一小时生活圈、工作圈和经济圈。

  “走武阳高速只要50分钟,现在从武汉回阳新是真方便啊!”邹先生在武汉工作,以往他从武汉开车回老家阳新,路上得花一个半小时左右。2023年11月16日,武阳高速全线正式通车,阳新进入武汉一小时通勤圈。

  武阳高速通车,进一步完善了武汉都市圈东南部路网,有力支撑武汉、鄂州、黄石同城化发展,将大冶到武汉车程缩短至40分钟。同时,加强了大广、沪渝、黄咸、鄂咸、杭瑞、永武等区域高速公路之间的联接和转换,打通湖北、湖南、江西中部三省省会城市的3小时高速交通圈。

  随着武汉都市圈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武汉都市圈的高速路网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便捷。

  2023年9月29日,沪蓉高速红安联络线(武汉至红安高速公路)开始通车试运营。至此,革命老区红安到武汉的车程缩短至1小时内,正式迈入“武汉一小时生活圈”。

  2023年6月30日,武汉硚口至孝感孝南高速二期、武汉至大悟高速河口至鄂豫界段两条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孝感城区到武汉车程由此前的5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正式进入武汉“半小时生活圈”。孝感大悟县到武汉的车程,由2个小时缩短至40分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12月11日0时起,武黄高速施行通行免费,有效促进武鄂黄黄之间进一步沟通和交流,推进武鄂黄黄由四个城市变成更加紧密的城市结合体。

  高速公路建设只是武汉都市圈提速“硬联通”的一个缩影。武圈办秘书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以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筋骨,武汉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作为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去年正式投运,与武汉天河机场一起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助力湖北实现从“九省通衢”到“五洲通衢”,加速武汉都市圈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同样紧锣密鼓。据统计,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等多城目前已开通或谋划对接武汉轨道交通。

  鄂州是武汉地铁第一个延伸的城市,连通两地的武汉地铁11号线日均客流最高峰可达1万人次以上。随着鄂州花湖机场投用,当地规划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19号线,武黄城际市域化改造及新建铁路将引入花湖机场。

  为加快推进武汉、黄石同城化进程,武石城际铁路加密班次,开启公交化运营模式。目前实现开行48对/日,列车开行间隔平均20分钟左右,让旅客随到随走、有车就走。

  连接武汉新城的武汉地铁19号线日前开通。累计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数量达26条,城际公交线路开通数量达29条……越来越多圈内市民进入“一小时通勤圈”。

  延伸创新链

  圈内6城市在汉设立“科创飞地”

  同城化发展,基础在产业,未来在科技创新。锚定“科技同兴”的目标,创新链必须在圈内延伸开来。

  为推动企业加速协同创新,武汉都市圈积极推行离岸科创园模式,一方面帮助想要在武汉吸引人才做研发的企业入驻,另一方面培育武汉企业落地都市圈内城市发展壮大。

  通过科创平台的共建共享,创新要素的柔性流动,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就近转化,武汉扩展了发展空间、提升了科创效率,圈内城市弥补了科创能力不足的短板。

  2023年6月鄂州(武汉)离岸创新中心、7月仙桃(武汉)离岸创新中心揭牌后,都市圈内已有黄冈、黄石等6座城市在武汉布局建设了“科创飞地”。

  截至去年12月,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已累计入驻机构和企业107家,其中黄石企业55家,其余52家均为武汉的企业、机构和高校。

  在武汉都市圈,经由创新之手的捏合,城、人、产,地域、身份、距离的界限,已然逐渐淡化、模糊。

  2020年,围绕解决产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问题,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府出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胡木林的团队“出智”,黄石科创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助力本地特钢、模具钢企业突破精密制造瓶颈。4年间,胡木林每周到黄石市上班打卡。如今,他的身份也由单纯的高校教授,叠加上了省派科技副区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据介绍,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向8市科技部门有序开放,推进都市圈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零距离”对接。截至去年12月,武汉高校院所与8市创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2个,都市圈共有51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获批。同期,武汉已安排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639人次到8市开展技术支持,让高科技人才在都市圈内实现更大范围流动。

  位于武汉都市圈的武汉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形成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

  促进“产业同链”

  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体化发展,产业要协同。推进同城化,打造重要增长极,支撑关键在产业。

  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武汉都市圈要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协同联动,提升中心城市经济密度;促进武汉市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武汉都市圈加速发展“产业同链”,将都市圈内的产业纳入同一条产业链之中,形成配套、互补、融合发展,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群化,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在武汉千亿级显示面板产业重镇光谷左岭,坐落着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等知名显示面板企业。紧邻的鄂州葛店开发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渐成规模。

  “光谷有‘屏’,葛店配套产‘芯’。”葛店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说,葛店开发区陆续引进多个显示芯片项目,与光谷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

  目前,以光谷为龙头,辐射带动鄂州、黄冈、黄石等地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逼近8000亿元,正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

  聚焦“光芯屏端网”,武汉都市圈光电子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份额的50%,光纤光缆研发制造规模居全球第一位。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入列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上海在全国并列第一位。

  而后发优势明显的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在武汉的产业规模已超4000亿元。作为武汉都市圈生物产业的“发动机”,武汉光谷生物城已与天门、仙桃、黄石、黄冈4个“圈友”共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地方产业园。

  2023年,武汉市有关部门编制了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制造业产业链地图、武汉都市圈园区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指导意见,成功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指引,一扫多年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烦恼,实现城市功能互补、产业特色化发展。

  “武汉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黄冈市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市2023年成立12个产业链招商专班,对照武汉新城主导产业地图,以需求为导向,实行精准、专业招商,主动做好配套。

  2023年12月14日,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科投与黄冈国投共同发起设立首只武鄂黄黄产业母基金——黄冈产业母基金,赋能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光谷和黄冈产业优势互补、协作配套、资源共享、开放共赢。

  黄石与武汉组建产业联盟,121家规上工业企业与武汉产业配套;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投入使用,带动周边各市积极布局临空产业……更多协作显示,近年来,圈内城市立足产业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同城一体化发展跑出“加速度”。

  加快“民生同保”

  “圈内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同城化发展,改善和便利居民生活是最终落脚点。

  “不用专门回潜江办理,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就职于武汉的潜江市民王先生在“全国住房公积金”App上申请将潜江公积金余额转至武汉公积金账户内,当天就收到了“余额到账”的短信提示。

  武汉市民梁女士在鄂州葛店上班,她到湖北省中医院葛店院区看病,使用武汉社保卡就可直接结算门诊费用,而她的同事也能使用鄂州社保卡,在武汉乘坐地铁、公交、轮渡,刷卡借书,和武汉本地市民享受同样待遇。

  2023年,武汉都市圈9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达1000项,办件量超235万件,基本实现医疗、交通、旅游等服务“一卡通用”,一张小小的社保卡,已经在一百多个领域实现了跨城市综合应用。公积金同城化走在全国前列。

  优化湖北政务服务网武汉站点“跨市通办”专区功能,推进证明证照查验、信息查询变更等简易高频事项在移动端及自助终端“一圈通办”;优化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跨市通办”窗口设置,并向有条件的街道进行延伸;组织实施国家、省公布的“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事项,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全市通办”。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都市圈拓宽关乎民生品质的协作领域。

  成立武汉都市圈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圈内126家景区和文旅场馆纳入年卡使用范围。

  生态共治有效拓展,环梁子湖区域实现全面管控。2023年5月,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市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开发区,共同签订河湖长制一体化发展跨界河湖协同共管工作方案。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2023年6月,位于通顺河下游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因仙桃上游来水水质优于目标要求,将300万元生态补偿金交给上游的仙桃市。这是湖北省首笔支付的长江一级支流跨市生态补偿资金。

  武圈办秘书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共享便利的生活、优良的公共服务、美丽的环境,让“圈内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是我们推进同城化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李智恒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冯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