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实探武汉追光“领跑”、智造崛起,“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成为城市观察团朋友圈“热帖”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武汉

2025-07-08 22:0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唐婕 通讯员刘红蕾 张婷) 7月8日下午,武汉市“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走进中国信科集团(以下简称“中国信科”)、格创东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创东智”),实地探寻武汉“追光”之路、智能制造发展,开启了一场武汉科创的沉浸式体验。

  市直机关干部、大学生、摄影师及大武汉客户端和 长江网“长江头条”网友代表们组成的“城市观察团”,纷纷将所见所闻所感发布到社交平台,让武汉科创力量“出圈”。

  在格创东智工业智能创新基地(武汉),观察团成员正在参观“AI+全生命周期仿真产线”。记者彭年 摄

  分享中国光通信发展珍贵手稿

  收获众多点赞

  走进中国信科光通信陈列馆,“城市观察团”的视线定格在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信科”前身)赵梓森院士等科学家们,成功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

   中国信科技术人员介绍,这根仅 17米长的光纤,是中国光通信事业的起点。“当时的科研工作者们没有设备,没有资料,甚至不知道光纤的具体参数,只能靠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实验去验证。”

  观察团成员在中国信科光通信陈列馆参观。记者彭年 摄

  面对技术封锁,唯有自主创新。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一的鲍玟澄同学,俯身细看展柜里的手绘制图和发黄的实验笔记,上面用钢笔标注的光纤损耗数据密密麻麻。“很难想象连基本参数都要靠自己摸索,真是摸着石头过河。” 鲍玟澄感慨,这些珍贵的记录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坚守信念、敢想敢干、百折不挠的精神。

  更令人振奋的是,199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565Mb/s PDH(准同步数字体系)光通信系统,性能达到国际标准。陈列馆中的一份历史文件上,当时西方媒体惊叹“中国人在光通信领域已经不再依赖我们”的字样引人驻足。

  新旧对比,观察团成员在中国信科光通信陈列馆体验上世纪90年代的程控电话。记者彭年 摄

  “中国的光通信发展,是从这些珍贵的手稿里成长出来的。” 长江网“长江头条”网友韦女士用手机拍摄下展览的泛黄的照片和过去的实验设备,在朋友圈配文分享,当日就收获了众多好友点赞。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瑄在自己的社交软件上发文:“笔锋里藏着攻坚的勇气,公式里写着报国的赤诚。”她说,一直听说武汉光通信产业发展走在前列,今天可算是看明白了。“科学家们用智慧与汗水,填补了一项又一项国内空白。”

  AI赋能智造

  “看到了武汉产业的巨大潜力”

  格创东智工业智能创新基地(武汉),是格创东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其技术优势打造的工业智能展示与体验平台,基地以沉浸式场景化体验深度诠释 AI 与工业的融合变革。观察团成员在展厅体验了基地集中展示的AI+工业领域尖端技术、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场景,特别是亲眼见到搭建AI全生命周期仿真产线,通过立体化、可视化的方式全景呈现工业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与未来趋势。

   工作人员介绍, 该基地坐落于光谷国采中心,面积达1200平方米,是湖北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展厅。自2024年7月投入运营以来,基地已累计接待100+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参观者亲身感受 AI 技术如何重构工业生产逻辑,解锁效率变革密码。

  观察团成员在格创东智工业智能创新基地(武汉)体验智能设备。记者彭年 摄

  看过工业AI操作系统,基于场景化数据构建的AI算法模型,以及AI驱动的生产制造、品质管控、设备运维等产品与服务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徐稔童同学表示,作为“城市观察团”大学生代表,她非常荣幸能实地感受格创东智通过AI驱动的工业智能解决方案与生动实践,格创东智的创新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引领全球智能制造技术革新,将智能制造和绿色生产深度融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感受到了这种创新的巨大力量。我觉得我们青年学子应当积极拥抱这种机遇,将课堂所学与企业的需求进行一个对接,在智能算法、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深耕,为武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创新动能!”

  观察团成员在中国信科光通信陈列馆参观。冯咏梅 摄

  来自武汉一家企业的陈女士告诉 长江网记者, 格创东智的创新成果,立体、生动、全面地诠释了工业智能领域的最新探索与发展趋势,表明我们中国的高新科技,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迅速,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有信心。

  陈女士还表示,“这次的探访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武汉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看到了武汉支点建设的火热场景,了解了武汉产业的巨大潜力。”

   大学生直言

  留在武汉,就是站在科创的风口上

  今年,武汉市创新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开展“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系列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并发布“城市观察团征集令”。

  截至目前,相关征集话题已吸引近40万网友“围观”,先后从中邀请400余人的“城市观察团”参与实地探访活动,带领市民见证武汉发展活力。不少城市观察员分享的图文和视频,成为各自的朋友圈“热帖”。

  观察团成员在格创东智工业智能创新基地(武汉)观察智能设备活动的手臂。曹军 摄

  城市观察团成员、摄影师王玉明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温润的光纤、工程师的旧笔记本、智慧化的生产线、参观者的笑脸……“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武汉科创的模样。”

  光谷大道车流如织,观察团成员、市文旅专技人员杨佑安想起工作人员介绍的数据:光谷汇聚超1.6万家光电子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营收突破6000亿元,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

  观察团成员在格创东智工业智能创新基地(武汉)参观。李一鸣 摄

  “就像长江冲积出江汉平原,武汉的科教资源和产业土壤,正孕育科创绿洲。” 长江网“长江头条”网友董超在社交平台更新动态,附加展厅窗外天际线照片:“看得见的高楼里,藏着看不见的生长力。”

  这种生长力,在年轻人眼中尤为清晰。参与探访的大学生们直言:“留在武汉,就是站在科创的风口上。”参观中埋下的梦想种子,正和武汉科创故事一起悄悄生长,为武汉“建设支点 当好龙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创动力。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