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襄阳古城,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汉江临江水畔石阶下,一块镶嵌在条石驳岸正中的“民不能忘”大石匾,成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竞相参观打卡的“网红”点。
斑驳的石匾,诉说了一位感人的清官廉吏——郑敦允。清道光年间(1828年),郑敦允任襄阳知府后,了解到汉江北岸的樊城堤防遇洪即溃,老百姓苦不堪言,而堤防却不在官银修固之列。他迎难而上动员士绅、商贾、民众募捐。1830年冬大堤修成,郑敦允被调任武昌粮储道。获悉大堤冲毁后,他执意回襄再次修堤,终因积劳成疾不幸离世。为纪念郑敦允,百姓雕刻镶嵌“民不能忘”石碑一方,并将这段堤防命名为“郑公堤”。
如今,这块“民不能忘”石碑及所在的襄樊码头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纪委监委在深挖廉洁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提炼、转化、运用,专门策划制作了廉洁文化专题片《悠悠襄江 民不能忘》,这段尘封的勤廉故事方得以重新为人们所知。
近年来,我市对厚重的廉洁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整理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挖掘历史文物、遗迹里的廉政故事,古风今唱、古事新说,让廉洁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廉政教育资源。
市纪委监委围绕蜀汉丞相诸葛亮、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清道光年间襄阳知府郑敦允等历史勤廉人物和事迹,先后创制出《千古智都 文化廉城》《千古堕泪碑 襄阳勤廉石》《悠悠襄江 民不能忘》三部廉洁文化专题片,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汲取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
我市还从涵养文化、强化教育、创新载体等方面持续用心用力,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将市区开往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的512路公交打造成为“清风廉旅”号公交专线,把诸葛亮等勤廉故事“搬”进车厢,打造流动的廉洁风景线。同时,在羊祜山下的湖北文理学院附中设立羊祜文化节,营造引廉入教、润廉无声的良好氛围。
依托红色资源、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市纪委监委还整合20处廉洁文化阵地,串珠成链汇成“廉行襄阳”廉洁文化电子地图,让廉洁文化更加可观、可感、可参与。自廉洁文化电子地图发布以来,共有10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实地参观学习。
“我们将充分运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一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提炼蕴含其中的丰富廉洁元素,在进一步转化、弘扬、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