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襄阳以创新驱动破解“车路矛盾”难题,通过全域智能信控系统建设实现“车增路畅”的逆势突破,其“智能网联+智慧交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为全省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面对3万余公里通车里程、104万辆汽车保有量的压力,襄阳创新应用"跳相模式"智能红绿灯系统,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全域自适应信号控制的城市。该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与AI算法实时感知车流,在樊城区汉江路等6个试点路口实现"灯随车动"的精准调控,使平峰时段红灯等待时长缩短40%,路口通行效率提升20%。
动态信控技术引领交通治理变革
4月15日,经过一个月的试运行,襄阳市区6个交通路口正式启用智能红绿灯“跳相模式”,该模式下在车流平峰时段,系统自动缩短红灯等待时长,哪边车多就优先放哪边,让路口通行更高效。
记者在樊城区汉江路松鹤路路口看到,与市区大部分路口不同,这里的红绿灯并不是按“先直行后左转”的固定放行方式,而是装上了智慧大脑,根据路口实际通行流量,自动调节红绿灯时长,实现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通过人工智能信号灯的助力,整个路口车辆在一个灯次就可以快速消化,大幅减少了信号灯空放现象。
襄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科民警杨峰介绍,早在2021年年底,交警部门已在人民路前进路路口、人民路大庆路路口率先使用红绿灯“跳相模式”。主要区别就在于红绿灯不是按照固定相序来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平峰时段,可以按照车道排队的长度和流量,哪边的车多就先放哪边,放行时间也是不固定、可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大路口的通行效率。
本次启用智能红绿灯“跳相模式”的6个路口,都没有左转待行区,每天高低峰时段车流量区别较大,较为适用该模式。今后,交警部门还将在中心城区交通路口分批次扩展红绿灯“跳相模式”,最大程度提升通行效率。
智能网联先导区建设形成“襄阳经验”
近年来,交警部门抓住襄阳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的契机,推动“智能网联+智慧交管”融合发展,搭建人工智能红绿灯系统和统一信控平台,精确监测、统计路口交通流量,精准计算放行时长。
记者在襄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看到,目前襄阳城区548个路口信号灯被纳入统一信控平台,其中448个路口信号灯已完成智能化改造,得益于车联网项目改造,交警部门通过在前端布设的雷达和相机,采集交通路口的单位流量、车头视距、排队长度等数据,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计算出每个相位的配时,实现结构化的信号灯放行方案,最终进入公安视频专网,将指令发送到信号机。城市交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城区道路通行效率提升15%,主干道平均车速提升10%。成绩的背后,是科技赋能提升城市智慧交管水平的不懈探索。
此外,人工智能红绿灯系统和统一信控平台还能精准识别、优先放行120救护车、119消防车以及公交车等社会服务车辆,并利用及时补偿机制确保其他车辆正常通行,提升公交出行效率和社会服务响应速度。
科技赋能交出靓丽民生答卷
交警部门介绍,人工智能红绿灯系统展现了强大的效能,将红绿灯路口的综合通行效率平均提升了20%以上。高峰期的持续时长减少了30%以上,拥堵指数更是下降了25%以上;平峰时段,延误时间降低了超过30%,绿灯空放率也大幅下降,平均降低了65%以上。从全天候的角度来看,延误时间减少了15%以上,排队长度缩短了15%,车辆的启停次数也减少了35%以上。
襄阳自全城升级人工智能红绿灯系统以来,配合交通出行秩序的持续改善,交叉口违法行为和事故频率平均降低了65%以上。在襄阳主城区,信号灯空放的大幅减少让外卖小哥不再因担心派送超时而冒险闯红灯,这一现象几乎销声匿迹,进一步彰显了人工智能红绿灯系统在提升城市交通安全性和秩序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为“车、路、城”协同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打造全省智慧交通建设示范高地
2025年3月,市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征求《襄阳市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将持续推进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
截至目前,襄阳中心城区已建成覆盖448个交通路口,双向里程740公里,形成辐射面积562平方公里的大规模城市级车联网应用环境,计划于2025年年底实现交付使用。未来三年,将实现中心城区路口无死角覆盖,争取县市扩面建设,全面升级信控系统及管理指挥平台。力争到2027年,全市累计完成路口智能化改造500个以上,覆盖道路里程1000公里以上,持续推动襄阳市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
从“治堵攻坚”到“智引未来”,襄阳以科技创新重塑城市交通治理格局,其全域智能信控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湖北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更探索出特大城市智慧治理的新路径。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建议,应加快将“襄阳模式”上升为省级标准,推动形成可全省复制的智慧交通建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