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立”起发展新优势——襄阳年中经济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襄阳

2025-07-15 07:50 来源: 襄阳日报
【字体:

  当兴发集团在襄阳布局磷化工全产业链,当东风纳米襄阳工厂以每两分钟一台的速度下线新车……襄阳,这座千年古城正上演着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上半年,襄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50亿元,科创平台精准匹配需求1895项,4家孵化载体冲刺省级双创平台……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汉江之滨催生令人瞩目的“发展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如今的襄阳,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疾驰。

  立梁架柱,推进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7月9日,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正式开工。

  “该项目旨在打造我国工艺先进、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磷化工全产业链基地。”项目现场负责人李正东表示,该项目将构建一体化绿色循环体系,让固废“变废为宝”,让尾渣循环利用,推动湖北磷化工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跨越。

  “每两分钟下线一台纳米01。”7月3日,走进东风纳米襄阳工厂总装车间,东风纳米供应链管理部驻襄阳工厂负责人刘俊良表示,通过实施仪表线“内制改外制”改革,纳米01单车物流成本直降23元,单日库存资金减少118万元。

  数据显示,东风纳米襄阳工厂今年前5个月实现产量2.4万余辆,同比增长101.8%;截至目前,纳米01已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量超过1.7万辆。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襄阳上下齐心协力,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科技创新搭建起坚实的“四梁八柱”,助力企业在创新之路上破浪前行。

  “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动力,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海涛强调,要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加强顶层设计——编制《襄阳市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出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案;设立4500万元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每年资助项目数量扩大到112项。

  实施“五大工程”——今年,我市着力实施创新支点赋能工程、创新主体强基工程、创新平台提质工程、成果转化提速工程、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专班合力攻坚——科技、经信、统计、税务、财政等部门联合发力,每季度组织召开科技工作调度会,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着力推进科创企业“小升高”“高入规”“规做强”,健全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推动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创企业聚集。

  注重平台建设——我市发挥高能级平台创新策源优势,依托湖北隆中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设立分中心,建成11个中试基地。

  从政策扶持到要素保障,我市营造优良环境,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襄阳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002家,总量稳居全省第二,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向新图强,技改浪潮重构产业基因

  矿车往来穿梭,机械臂精准制样,AI系统实时预警……7月2日,在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宜城公司,高科技带来的变化令人震撼。

  “通过技改,粉尘排放量较传统模式减少70%,实现‘开采—抑尘—复绿’全周期生态管理。”该公司副总经理胡梦楠表示,近年来,公司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水泥生产线,已获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设备数控化率达100%,矿山资源回采率达98%,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今年一季度,公司产值同比增长近20%。

  5月20日上午,投资5亿元的湖北楚云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智能配电装备产业项目开工。

  “将湖北工业大学张晓星教授研发的环保气体绝缘开关技术,转化为六氟化硫环网柜规模化生产项目。”该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引领国内环保气体环网柜制造技术发展方向,打破国外垄断。

  推进企业技改升级,是襄阳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襄阳通过分行业、分领域调研摸底,收集企业技改需求,制定针对性政策,扶持新工艺研发和新设备运用,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今年上半年,万洲电气磁悬浮风机在重庆化工厂成功应用,节电率达50%;湖北九阳防水跻身“中国防水材料TOP10”。

  为破解企业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难题,我市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创新引领、技改提能”行动。市、县两级经信部门会同专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集中宣讲培训、上门对接等工作,以“数”赋能,助力中小企业插上“腾飞翅膀”。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深化“五化管理”,以强有力的引导和帮扶,持续夯实科创企业创新基础,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长飞光坊填补激光产业链关键环节;三黍生物投资60亿元建设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中心,将填补华中地区产能空白;谷城再生资源、老河口循环经济、枣阳新能源新材料、襄州轨道交通装备四大集群入选湖北省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龙头引领、梯次培育”格局。

  此外,我市还建立全生命周期扶持体系,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批批引领科技攻关、工艺革新的“主力军”接连涌现,共同勾勒襄阳产业发展的全新版图,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大步迈进。

  结网成群,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7月3日,烈日当空,东津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由襄阳华智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文理学院、湖北隆中实验室战略合作推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厂房建筑总面积15000多平方米,分两期建设。

  “它像喷漆一样,可以喷涂在各类物品表面,吸收太阳光后,直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湖北文理学院功能材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望南表示,项目产品能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系统、农业大棚、乡村文旅项目等领域,打造出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亮丽风景线。

  无独有偶。前不久,襄阳鑫航联达科技有限公司以200万元的价格,将湖北文理学院余刚教授的专利技术收入囊中。

  “有了这款自主产品,我们能更好地拓展低空经济市场。”该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刘萌萌说,这有助于企业稳健发展。

  “我市以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为依托,结网成群,搭建起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桥梁。”市科技局党组书记习德成表示,科创平台让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落地生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线上,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企业发布的技术、人才、金融等需求进行智能分类和深度挖掘;线下,专业调研团队深入企业实地走访,定期举办企业座谈会、行业研讨会等。截至2025年6月,专业调研团队累计走访企业1000余家,收集企业各类需求近2000条。

  据了解,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立了完善的需求发布机制和“答卷式”快速响应机制,确保企业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精准匹配,并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和智力支持。今年上半年,该平台累计发布技术需求1567条、人才需求1478条、金融需求295条、场景需求92条。

  此外,我市还积极举办各类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今年5月,“融合惠转”成果供需对接活动成功举办,邀请高校院所专家与技术经纪人现场诊断答疑,促进成果与需求精准匹配。5月29日,襄阳都市圈“融合惠转”对接活动暨技术经纪人大赛启动仪式举行,现场有5项科研成果进行路演,6项成果实现对接,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搭建了良好平台。

  一个个创新成果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襄阳的发展之路;一家家科创企业似强劲引擎,驱动着襄阳经济不断腾飞。从兴发保谷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到东风纳米的智能生产线;从楚云机电的环保开关装备,到钙钛矿电池的新能源图景,襄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襄阳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以“两资三能”工程为抓手,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汇聚创新资源,让科技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贡献襄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