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竞速“物流赛道” 推动宜昌物流业持续向提质增效转型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宜昌

2022-11-10 07:55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宜昌等长江沿线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合作签约


  三峡地区集装箱钟摆航线(白洋港—车阳河港)首航仪式


  国家“四星”冷链物流企业——三峡银岭冷链物流园


  全国农村物流示范企业——宜昌百誉智慧物流有限公司


  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撑性项目——国内首条集装箱新型铁路白洋港疏港铁路2022年9月开通运行


  宜昌国家骨干物流基地联盟信息平台大幅提高全市物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


  三峡物流园成为宜昌首家年交易额过500亿元的物流园区


  国家5A级物流企业—湖北天元物流发展有限公司


  位于屈原故里的华维物流公司农村物流货运班线车辆
  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一端连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市场,虽然市场规模巨大,但因为产业布局、标准化、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多、小、散、乱”的状态,导致行业运行效率偏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此外,由于物流业进入门槛偏低,服务同质化严重,整个行业竞争激烈,长期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
  宜昌市物流业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从机构设置、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出了系列发展举措。宜昌已经成为国家首批物流枢纽建设城市,整体行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物流运行效率优于全国全省。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宜昌物流业发展处在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
  建功新时代,作为宜昌物流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将大力发展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加快强产兴城,推动能级跨越,奋力谱写宜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物流贡献!
  宜昌物流经济指标量质齐升
  社会物流总额持续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宜昌市社会物流总额由统计起始年2017年的7493亿元增长到2020年9015亿元,增幅20.31%。2021年社会物流总额首破万亿,达到1.2万亿,增速33.7%。2022年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5506.23亿元,同比增长6.23%。
  物流运行效率持续稳定提升。2017年到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4.7%、14.8%、14.7%、14.7%、14.6%。而宜昌市近五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4.35%、14.19%、14.08%、12.83%、13.98%。特别是2021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702.29亿元,同比增长28.36%。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3.98%,与2019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4.08%相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5年间,累计节约物流总费用达14.87亿元。2022年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30.89亿元,同比增长9.08%,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0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物流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有重要比率。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由2016年的8.59%增长到2020年的9.64%。2021年在经历新冠疫情后,所占GDP的比率恢复到9.62%。2022年上半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为192.39亿元,同比增长6.29%,占GDP的比重为8.14%。
  物流景气指数适时反映行业活跃度。物流景气指数主要反映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物流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物流业经济收缩。近年来,宜昌物流景气指数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上半年,宜昌市物流景气指数为55.42,高于国家1.8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99个百分点。
  物流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全市已基本建成1个国家物流枢纽—19个市级物流园区—33个县级物流中心—81个乡镇服务站—1330个村级物流服务点五级体系,市县乡村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实现100%全覆盖,加快了物流网络一体化发展。“十三五”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8亿元,争取到位部省级物流项目资金7080万元。2021年,为白洋物流园、当阳江山贝尔物流中心、远安物流中心、三峡银铃冷链物流中心争取物流发展资金4600万元;为兴山、五峰两县争取农村物流项目补助资金230万元。全年累计争取资金4830万元,创历史新高。
  截至今年9月,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11个补短板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总投资18.29亿元),形象进度达到63.4%。全市统计范围内物流企业完成物流固定资产投资49.29亿元。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工程核心项目白洋物流园建成投用,银岭冷链物流中心、当阳江山贝尔公铁联运物流园、远安物流中心、秭归辰颐物语电商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成;五峰牛庄、兴山黄粮镇等一批惠农物流服务站相继建成运营,极大改善并提升山区县农村物流设施整体水平。2022年1-9月,全市“其他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入库项目10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9亿元,占年度总目标的70%。引导三峡银岭肉禽类加工及冷链配送项目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1000万元。
  物流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截至目前,全市A级物流企业达到129家,增速全省第一。星级冷链物流企业2家,三峡银岭已于今年9月由三星升为四星,三峡物流园通过了三星冷链物流企业复查。全市冷链企业总数全省第一,占全省60%,实现综合型、运输型、仓储型冷链企业全覆盖。宜昌于今年10月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预计将获得国家3000多万元资金支持。全市5A级物流企业达到3家,位列全省第二。
  2021年,宜昌新增“规上”交通运输仓储企业33家,超目标2.5倍。截至今年8月,全市其他交通运输和仓储业“规上”企业达到204家,营收增速处于全省前列。涌现首家交易额过500亿的单体物流园区,仅次于汉口北园区。培育三峡银岭成为湖北省第一家现代物流类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全国多式联运试点工程1个,全国优秀物流园区1家,全国“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2家。引导5家物流企业成功申报网络货运平台资质,累计整合车辆超10万辆。率先开展行业统计,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开展物流统计的地级城市,两次荣获全国物流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宜昌物流保畅举措日臻强效
  物流枢纽地位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得到认可。2018年,市物流业发展中心指导白洋港“大分流小转运”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新打造“北粮南运西进”“水公水翻坝”“南肥北运”等16条多式联运特色线路,联运方式涵盖铁水、公水、公铁等,多式联运集装箱量逐年递增,由2019年的3万标箱增至2021年的13万标箱。2021年,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多式联运中转到全国各地货物突破1400万吨。2022年上半年,已完成多式联运吞吐量911.2万吨,约占2021年全年的65%。在全国首开“服务于枢纽的枢纽”和“中国中部中等城市中转物流”理念先河。2019年,宜昌从全国众多物流强市中脱颖而出,作为湖北唯一、中部五个城市之一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明确了宜昌在国家物流骨干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和承载国家物流枢纽功能的历史使命。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点名要求“加快宜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2021年,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完成吞吐量1552.37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22万箱,物流业务收入完成11.1亿元,实现翻倍增长。创新性开通东西双向集装箱钟摆航线,公转水短驳降低成本350元/箱,为沿线企业降低成本近330万元。通过多式联运中转过坝全国各地货物突破600万吨,同比增长98.4%,是三峡垂直升船机过坝货物总量的两倍,为畅通长江做出了宜昌贡献。
  物流集聚效应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有效凸显。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主两翼’交通结构从Y型升级为∆型,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等区域发展布局,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在物流层面积极助力宜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成功举办千人规模的第二届国家物流枢纽联盟会议,与长江沿线六大枢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45家物流枢纽中,宜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主体成为全国9家标杆企业之一。利用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平台,宜昌积极与营口、重庆、武汉等地开展合作,开辟了宜渝、宜汉等多条集装箱始发班轮,有效加强宜昌与其他物流枢纽货物交换密度。积极推动宜昌融入汉欧、渝新欧、长安号、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通道,开辟国际物流通道6条,成为宜昌产品走出去的战略通道。
  物流保障作用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发挥。宜昌作为重要的物流枢纽节点,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要求,为做好疫情期间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在全省率先选址应急物资中转接驳站,并入选《国家物流枢纽近期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情况专报》,全国推广宜昌经验。一方面对外保障国家应急物流通道畅达,协调9000吨中央储备粮利用白洋港水铁联运顺利入川,有效保证了西南地区粮食价格稳定,获国家发改委官网专门推介。另一方面对内保障城市配送运力稳定,紧急调拨物流车辆保障城区1500余个小区、90多万居民生活物资正常配送,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贡献了物流力量,获市委市政府通报嘉奖。同时,创新开展“干线+快递”物流新模式,协调干线物流企业完成省内脐橙运输1519.6吨,省外干线运输14437.4吨。为帮助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出台《支持物流企业抗疫情保畅通促发展六条措施》,为参与保供车辆争取到位60万元补贴;为45家物流企业新增授信9.5亿元,促成39家企业获得金融贷款6亿元;呼吁物流园区响应房租减免政策,为入驻企业减免房租、物业费用共计3500余万元。
  物流营商环境在市场行业培育中持续优化。2020年高质量完成市政协一号建议案,凝聚了推进宜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共识。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定基调”,明确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先后完成了《宜昌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5》《宜昌物流枢纽城市建设规划》《宜昌市建设三峡航空货运枢纽可行性研究》等规划编制。二是在产业扶持上送去“及时雨”,加速宜昌物流业提档升级。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宜昌市降低物流成本支持物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行业利好政策,落实1000万元物流奖补资金。三是积极开展大物流产业链招商工作,主动配合属地招商部门形成招商合力。先后招引中农云仓、佳海钢贸物流园、华恒物流园、薛航航空物流园等协议投资额超10亿元的物流项目。截至2022年8月,全市共签约6个物流招商项目,协议总投资额74.04亿元。四是扩大企业服务范围,主动为生产企业纾困解难,降低物流成本。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下沉企业40次,其中22个企业共反映问题14项,立行立办已解决10项,纳入任务清单按流程时序推进解决4项。引导葛洲坝物流、天元物流、宜港集团、宜昌百誉等国营、民营物流企业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减免房租1700余万元,惠及园区商户1000余家。引导物流企业主动申报留抵退税等税费优惠,仅宜港集团一家就获得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3000多万元。成功为秭归屈姑等三家秭归外贸生产企业争取补贴204万元用于补贴公路物流费用,减轻企业压力。针对安琪国际物流成本过高问题,拟利用物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200万元为其缓解成本问题。
  物流设施设备在完善功能短板中加快补齐。物流设施完善方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宜昌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中沿江通道和二湛通道的重要节点之一。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已获批复,白洋疏港铁路主体工程已完工,茅坪疏港铁路正按计划推进建设,将进一步打通横纵向铁路干道。随着江北翻坝高速的通车,江南江北两条翻坝高速将通过“水公水”“水公”联运有效缓解三峡船闸拥堵问题。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正加紧建设,力争开辟货机航线,补齐宜昌专业航空货运空白。物流设备更新方面,白洋港疏港铁路全国首创将铁路装卸线直接布置到码头实现“车船直取”,解决了站场到码头需要陆路倒运的问题,铁水无缝对接,转运效率提高一半。秭归县利用清洁环保的电动运输轨道车代替人工搬运,有效破解了有机肥入田、脐橙下山运输难运输贵的问题,提升水果运输效率,每年可为全县果农节约成本2000万元。
  宜昌物流业发展充满希望和机遇
  随着社会各界对物流认识的提高、重视和支持,宜昌物流业发展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和机遇。宜昌物流人将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脚踏实地,履行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发挥宜昌独特区位优势,以“服务于枢纽的枢纽”为功能定位,把宜昌建成以中国中部中等城市中转物流为特色的国家物流枢纽样板,树立世界级巨型水利与航运工程综合效益典范,助力实现宜昌建设长江咽喉枢纽总目标。
  加快做大物流发展规模。一是确保2022年物流主要指标在省内同等城市保持第一的位置。由于今年疫情在全国多地散发,对交通物流行业造成较大影响,预计全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32万亿,同比增长1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下降至13.2%,按照2022年全市GDP5600亿元计算,相当于节约物流成本43亿元。新增A级物流企业、规上企业各10家。到年底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数突破130家,增速全省第一,其中5A级达到3家,数量全省第二。争取天元物流成为全市第二个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的物流园区。二是确定“十四五”物流发展目标。力争“十四五”末,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超2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超700亿,现代物流产业规模与国家物流枢纽地位相匹配,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全面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宜荆荆恩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成本洼地。
  谋划梳理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重点针对“宜荆荆”都市圈、东部未来城建设,结合省级层面规划,重新梳理重点项目,制定推进措施。同时启动东部未来城建设物流专项规划,初步研究供应链物流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供应链头部企业招商,继续落实与厦门、青岛、济南等地洽谈的汽车零配件及供应链合作项目。
  逐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长江荆州至宜昌段浅水航道条件,完善重点港区集装箱等重要功能,全面打通南北向国家高速公路运行通道,提升焦柳铁路、宜万铁路货运能力,增加宜昌航空货运设施功能,配套完善陆港、水港、空港、园区等物流功能布局。
  打造多式联运枢纽。2022年工作重点是出台市级多式联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铁水联运、钟摆航线、翻坝转运等业态,多式联运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万标箱。畅通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培育壮大“东西互换”“南北互换”“粮肥互换”“水水互换”“水陆互换”等业务,在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全程铁水联运集装箱增幅超10%,集装箱钟摆航线吞吐量突破1万箱。未来五年,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万标箱,全程铁水联运集装箱突破1万标箱;多式联运“一单制”实现突破;争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个。三峡机场年货邮量在“十四五”末力争达到3万吨,积极引进培育航空关联企业,开通货运航线。打通东西南北“四向”国际物流通道,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实现管道运输突破,发展水管、铁管多式联运。
  打造快速货运枢纽。大力发展“航空公司+快递企业+临空产业”模式,依托新成立的宜昌三峡机场物流有限公司,与京东等大型快递电商企业加强对接合作,鼓励京东“亚洲一号”仓项目落户三峡智慧物流园。协助市发改委、三峡机场公司等研究推进宜昌市航空货运补贴政策,根据舱单、航线、执行率等进行分类补贴,尽快出台。
  起步国际物流枢纽。研究拟定精细化宜昌国际班列支持政策,对补贴标准实行动态调整,降低宜昌外贸企业国际物流成本。对接汉欧、渝新欧等班列公司,依托宜昌柑橘等特色农产品,拓展东盟、西亚、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市场,谋划开行宜昌中欧班列冷链专列。积极配合产投集团、市商务局等部门开展三峡保税物流中心整体迁移至白洋港的可行性研究,服务宜昌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丰富物流大数据中心应用场景。建设物流“产业小脑”,通过物流产业运行监测项目集并分析车务段、宜港集团等相关企业煤炭、石油、矿石等重点物资的数据,在编写用户需求说明书、实施方案后尽快落地建设,保障宜昌供应链稳定安全。推进物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物流企业信息平台接入三峡(宜昌)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扩充完善信息平台功能,促进本地物流信息系统化、平台化归集。
  提高冷链物流设施水平。依托三峡物流园-三峡银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三峡畜牧产业园、三峡柑橘交易中心、珠海银岭保税冷链仓储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冷库库容15万立方米以上,指导银岭、双汇等物流企业新增冷链物流车50台以上。
  做好重点产业配套服务。专业服务邦普、山东海科、三宁、宜化、兴发、安琪等重点企业物流需求,协调解决国际物流费用、港口相关资质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将物流低成本优势转化为企业产业竞争优势。对接江苏省港集团、湖北省港集团等平台企业,加快化工产业园、专业化港口物流园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打造宜昌百誉“物流+交邮”国家第三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支持夷陵万富、宜都顺捷、三峡众联云等企业争取省级农村交通物流项目投资补助,做优做强宜昌农村物流特色品牌。
  开展物流产业链招商。积极对接中国物流集团、中集集团等网络化物流企业,加快宜昌物流通道体系建设。对接中国邮政公司、中国供销集团等快递物流企业,加快产地冷链仓、城市仓建设,发展运贸一体化。对接日日顺、佳怡等国内供应链龙头企业,推进本土物流产业由物流向供应链转型升级,确保全年签约4个过亿元项目。
  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晓琼
  本组图片由市物流业发展中心提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