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向新攀高!触摸湖北发展的强劲脉动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宜昌

2025-02-21 13:12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产业是支点之基,产业倍增的关键是工业倍增。当前,全省上下坚持以“51020”现代产业集群(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夯实底盘支撑。工业领域重大增长点是做大做强“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关键动力源。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园区、探厂房,走近一批向新攀高、进展突出、发展态势良好的重大增长点,近距离感受其发展的强劲脉动。

  DeepSeek火了,生产高速光模块的企业更忙了

  华工正源一季度订单全排满

  华工正源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完成金丝缝合工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胡昕

  “来应聘的是吧,这边请。”

  2月19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踏进武汉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正源”),途经会议室,一张张前来求职的年轻面庞映入眼帘。

  “咱们企业一季度订单生产量已经排满了。不光是工人,研发团队也在扩招,欢迎有志有能者加入!”华工正源首席技术官罗传能走过来与记者会合,顺势打了一波“招聘广告”。订单满满,业务喜人,招人就成了眼下的刚需。

  换装消毒完毕,记者走进光模块制造三车间,这里主要用于数据中心光模块半成品的生产组装,温度、湿度、含尘量等指标都马虎不得。车间内,产线上的生产设备火力全开;制造交付中心平台的数字显示屏上,生产进度条拉满。各种元器件,通过贴片、键合、耦合等环节,成为光模块的半成品。

  金属质地的光模块长得像一枚狭长的U盘,一端是电口,连接网线或交换机,另一端是光口,连接光纤,是光电信号转换的“翻译器”,常用于算力服务器、大型算力交换机中。

  “大年初五我们就陆续开工了,全力保障产品交付。”罗传能说,这得益于外部机遇和技术内功。

  从2022年底横空出世的ChatGPT席卷全球,到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的一炮而红,新一轮AI竞赛,直接点燃了对高速光模块的需求。

  光通信行业市场研究机构LightCounting2024年发布的全球光模块供应商TOP10榜单显示,华工正源排名第8。

  华工正源在2024年推出的1.6Tb/s硅光高速光模块,是全国首发,也是目前全球速率最高的光模块之一。何谓1.6Tb/s?罗传能打了个比方:“它可支持的传输速率,可以等效为30万人同时进行高清视频通话的流量。”

  “2025年我们还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罗传能说,华工正源作为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将为产业持续跃升积蓄新势能。

  不到3年跻身全国规模最大 光伏银粉生产企业

  银科新材今年冲刺百亿产值

  银科新材中控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程诚

  林剑峰两年前加入湖北银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科新材”)时,从未想过它会“长”这么快——

  2022年10月正式投产,当年产值1.68亿元;2023年,29.2亿元;2024年,64亿元;今年,这个数字有望突破100亿元……

  银科新材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主要生产用于光伏电池片上的导电银粉,目前年产能达到3000吨,不到3年跻身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银粉生产企业。

  2月19日上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荆州经济开发区的银科新材,一桶桶亮灰色的银粉正在打包出库。“像不像芝麻糊?”公司董事林剑峰打开一桶银粉。

  林剑峰介绍,作为导电银浆的核心原材料,银粉的光电转化性能、烧结活性和印刷性能等应用指标很关键。简单的球磨或者粉碎工艺都无法达到,需要更精细可控的银微晶合成和生长工艺,比“铁杵磨针”的难度大得多。过去,银粉在国内市场90%以上都依赖进口。

  公司创始人王明远是“90后”金融硕士。看好新能源发展前景,他投资数千万元组建研发团队开展银粉工艺技术攻关,期望实现银粉国产化替代。

  光伏太阳能电池分为P型电池和N型电池,因N型电池转换率更高,近两年逐渐全面取代P型电池。王明远介绍,企业此前已开启N型TOPCon电池银粉技术攻关。经过多次技术优化,通过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的验证,性能媲美进口银粉。由于推出市场早,产品性能好且价格低,订单纷至沓来。2023年,公司年产值快速增长到29.2亿元。

  同一年,银科新材受到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和资本青睐,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2024年,被认定为省级“种子独角兽”企业。

  2024年5月,光伏行业市场迎来巨大波动。研发团队一边巩固光伏银粉龙头厂家的优势,同时拓展半导体封装行业应用,攻克BC、HJT等新型电池片涉及的银包铜技术;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研发生产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微纳米级铜粉,打造公司增长第二极。

  眼下,王明远、林剑峰一边正忙着租赁新厂房,上新生产线提升产量;一边也在寻找合适地块打造生产基地,力争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金属粉体制造企业。

  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等市场带火新型业务

  宝龙达集团再上7条生产线

  2月18日,工人们安装主板上的零部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通讯员 程诚

  2月18日,穿上防静电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入到宝龙达集团武汉制造基地四楼,这里是笔记本电脑主板生产线——电脑后端加工的核心。只见工人们将一块块绿色的电路板固定在托盘上,机器将电路板“吞入”后,仅用20秒就完成雕刻序列号、锡膏印刷、贴片、焊接等流程。

  “这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电脑主板生产线,精度和效率是最好的。它如同打印机一样,可以正反两面加工,自动完成检测。”该基地商务经理林京柱介绍,自正月初八开工以来,9条电脑主板生产线和7条电脑整机生产线已经全部开工。每小时可生产250台电脑,平均每4分钟就有一台电脑下线。“与去年同期相比,2月业务量预计增长了10%。”

  宝龙达集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想、华为、小米、浪潮等都是其客户。2023年,宝龙达将全球总部和“电脑及电子产品生产”项目搬迁至武汉,打造笔记本电脑及板卡业务全球生产中心及研发中心。

  除了电脑外,记者还注意到一块不及手掌大小的蓝色电路板。“随着户外骑行的兴起,可以实时显示距离、速度、海拔、温度、心率、踏频等数据的码表深受骑行爱好者的喜爱。”林京柱指着电路板说,这是公司新发展的业务。

  “新型业务增长是今年的亮点。”林京柱介绍,随着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智能标签、汽车传感器、3D打印机的需求量大增。汽车传感器控制板、智能标签打印机控制板、3D打印机控制板等业务,正在高速发展。

  据介绍,宝龙达武汉基地二期将在5月份开始动工,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内电脑整机产业的‘巨无霸’的作用,打造规模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科技智造基地,服务湖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林京柱表示,为了应对未来的生产任务,宝龙达今年还将新增汽车传感器控制板、智能标签打印机控制板、电脑主板、手机控制板等7条生产线和改造现有生产线,届时工人数量将达到2500人左右。

  “笔记本电脑全自动生产线将实现组装、测试、包装自动化程度达到80%左右,其中测试环节完全不需要人。”林京柱介绍,所有零部件都跟整机“身份证号码”绑定,实现材料供应、生产、出货、售后等全流程追溯。

  宝龙达集团副总裁向东表示,集团今年产值有望在去年基础上增长10%,冲刺90亿元产值目标。

  花费几万元就能进行数字化改造

  益模科技建起800个数字工厂

  武汉益模科技展厅。(湖北日报记者 左晨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通讯员 周玲玲 实习生 黄雅琦

  在吉林一汽模具制造车间,一条冲压模具自动化加工线正在高效运转:机器人手臂如同灵巧的舞者,伸展、抓取、送入机床,每一次雕琢都精准无误。穿梭在厂房各处的AGV物流小车,精准导航、避障,编织着一张高效流畅的物流网络。

  2月1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透过武汉益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模科技”)数字化大屏看到了这一幕。这样的科技感场景已在全国800多个工厂上演。背后的赋能者,正是成立19年的益模科技。

  组装积木,必须按步骤来。模具制造就好比搭积木,有着独一无二的工业图纸,各种加工、拼装、改造,过程灵活但必须匹配。益模科技如同“规划大师”,为制造企业打造“头脑灵活、四肢发达”的数字化工厂。

  益模科技董事长易平形象地比喻:高级排产系统(APS)就像大脑,灵活安排生产任务;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MES/MOM)是神经中枢,负责传递生产数据;柔性制造系统(FMS)是巧手,按计划执行生产任务;而厂内智能仓储物流(AS/RS)就像是跑腿的,负责送货。

  武汉凯尔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线束及电子电器产品。以前,企业生产数据没“上网”,生产过程只能“摸黑”;工厂有2000多个仓库位,每天都是人找货,发货都很困难。引入益模科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后,生产计划自动跃然屏上,无需人工再费心劳神;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实时监测生产数据;员工不再为找货而头疼,只需短短30秒,便能迅速定位所需货物。

  大型企业同样受益匪浅。美的集团众多子公司曾面临异地多工厂生产模式不统一、营业数据互为“孤岛”的管理困境。引入益模科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后,美的集团实现了8个工厂的高效协同管理,其中就包括入选全球“灯塔工厂”的美的冰箱荆州工厂。

  目前,在模具制造工业软件领域,益模科技市场占有率超过50%。预计今年一季度,益模科技订单将同比增长超3倍,全年营收同比增长50%。

  未来,易平希望把数字智能带入每一个工业企业。无论是十几人的小工厂,还是几万人的大工厂,益模科技都推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些订单的价值从几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但都能精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打破洗涤行业核心原材料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佶凯星生物勇闯高端酶赛道

  佶凯星公司的产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宽宏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余宽宏

  通讯员 杜达巍

  每次洗衣服都像一场战斗、顽固污渍难以去除?往洗衣粉里加一点碱性蛋白酶,轻松应对各类污渍……

  这不是广告,而是对碱性蛋白酶功效的客观描述——这种生物合成物质就像“剪刀”,将大块的蛋白质剪成小片段,使汗渍、食物残渣等污渍易于洗涤,且节约用水、绿色环保。

  以前国内洗衣粉、洗衣液用的酶绝大部分靠进口,一公斤酶制剂能卖几十元到上百元。

  去年,位于十堰市房县的湖北佶凯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闯入这条赛道,推出颗粒碱性蛋白酶产品,稳定性、功能性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一举打破洗涤行业核心原材料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

  “大年初八就复工了,已完成两笔订单;还给几家大厂发去样品,目前收到的测试反馈都是正向的。我们充满信心。”2月18日,佶凯星房县生产基地负责人曹铁忠介绍,该公司由房县籍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在2022年牵头创立,去年9月投产,目前拥有3条生产线。

  生产基地虽建在山区县,但自动化程度极高。产线上看不见工人,而是一个个全封闭的3层楼高的罐体。“这里面装的都是邓子新院士团队研发出来的新菌种,从上海运过来,在发酵罐里生长繁殖,不停‘吃’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出酶。”曹铁忠说,酶的加料、喂养等全过程都由机器控制,100多亩的厂区仅需60多名工人。

  满产状态下,这个生产基地一年能生产2万吨液体和1万吨固体碱性蛋白酶。曹铁忠算了一笔账:按国内洗衣粉年产量100万吨、酶制剂含量0.3%计算,碱性蛋白酶的年需求大约3000吨,按每公斤40元计算,就是1.2亿元。“这只是单一产品的细分市场。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酶制剂的使用率还在提升。”他说,随着内切蛋白酶、中性纤维素酶等产品的推出和量产,基地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

  合成生物是一种全新的“造物”技术,融合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以菌种微生物细胞为制造工厂,通过规模化发酵获得目标产品,最著名的案例当数利用酵母生产青蒿素。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高端AI芯片、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推动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

  曹铁忠介绍,这条赛道大有可为,佶凯星和上海交大、湖北大学等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全力打通产学研,实现产业化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