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宜昌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明,让宜昌更美好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宜昌

2025-05-26 07:47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五月的清风吹拂峡江两岸,水电之都、来电之城、屈原昭君故里又传捷报——宜昌连续五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山水人相宜,文明城共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育文明之风,铸文明之魂,创文明之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00万宜昌儿女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之于城,城乡环境和群众精神风貌得到显著改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了协调发展,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

  文明,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铸魂育人 “好人之城”激发内生动力

  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润物细无声”。

  “竹板一响精神爽,一起来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最近,秭归县委宣传部制作的微视频《三中全会我宣讲》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这样的宣讲真贴近生活”“这样讲我立刻就明白了”, 网友们纷纷在网上留言。

  在宜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讲,推动党的理论政策热在基层、热在民心已成为常态。

  2024年,全市“微微道来”理论宣讲品牌制作了50余期微视频,网络点击量突破1000万人次。宣讲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长江大保护等主题,邀请高校和党校的专家学者、社科理论工作者、民间名嘴为宣讲员,以“接地气”的方言和“冒热气”的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经验做法被中宣部列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

  理论宣传激发了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涌现出一批好人做好事,形成了“一群好人、满城新风”的社会景象,成为文明宜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宜昌创新成立了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三峡蚁工”“稻草圈圈”“长江哨兵”等7400余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103万名志愿者积极投身于沿岸垃圾清理、江中漂浮物清理、江豚保护、环境保护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绿色长江与红色马甲相互辉映,诠释了城市的文明。

  一群群令人敬仰的文明典型成为了市民的“偶像”。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致敬功勋楷模 争当时代新人”电视思政课活动中,全市243所中小学、10.18万人学习了李延年、张富清、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孙家栋等国家功勋人物的事迹。

  在西陵区镇镜山小学、葛洲坝实验小学校园内,“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以及钱学森、邓稼先、张富清等功勋人物的事迹随处可见。

  “眼可见、手可触、身可入、心可悟”的全环境育人体系,让孩子们从典范身上获取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从立德铸魂到立德树人,宜昌市“好人之城”结出了丰硕果实。

  在刚刚公示的2025年“湖北好人”第一批上榜人物名单中,来自我市的“精神理发师”邓昌雄和远安“还情兄弟”宋来波分获“助人为乐”类和“诚实守信”类湖北好人。“信义老农”陈廷海、“带货司机”邓兰舟、“三峡蚁工”李年邦、“英子姐姐”刘发英……近年来,宜昌市14人获评“湖北省道德模范”,90人被评为“荆楚楷模”,62人(组)被评为“湖北好人”。获得荣誉的人数位于全省前列。

  让“宜昌好人”带动形成“宜昌人好”,好人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素材,城市文明的不断提升,凡人善举已成为常态。

  塑形提质 滨江城市绘就新画卷

  晨曦初露,长江波光粼粼,环卫工人张阿姨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们要把宜昌最美的一面呈现给每一位游客。”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语气中满是自豪。

  这座滨江之城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省运会期间,数十万游客为文明宜昌的城市面貌点赞;宜马赛事后,志愿者自发清理赛道的场景,让央视解说员韩乔生赞叹“这是全国最干净的马拉松赛道”;薛之谦演唱会期间,免费公交、特色旅游线路和百家商户的“宠粉”优惠,更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为城市塑形提质,市民幸福生活的新画卷缓缓展开。

  在西陵区望洲岗10号,从“筒子楼”搬进了新房子的张顺江十分高兴。这栋新楼,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建起的红砖房,管网老化,居住感较差。2023年底,西陵区启动全省首个“原拆原建”试点,望洲岗10号进行旧房合作化改造试点。今年3月,张顺江和老街坊搬进了原地翻新重建的新房,房屋空间更大,光线更明亮,设施更新,大家都十分满意。

  今年,宜昌计划在城区再实施6个危旧房合作化改造试点项目,为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扩面提质。

  在伍家岗区夷陵大道开关小区,军绿色和怀旧红为主色调的墙面上,展示着开关厂老职工的照片。伍家岗区美丽街区大改造使原本老旧的小区重新焕发了生机。

  我市按照“四美”要求、“六性”原则,完善街区功能、丰富街区生活、提升街区品质,今年计划新建成14个“美丽街区”,整治6条背街小巷,“小而美”的社区生活场景如画卷般与人相随。

  在点军区艾家镇,临江公路与对岸高楼构成的“宜昌曼哈顿”景观,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政府的努力,让市民实现“宜昌看海”的浪漫,“宜昌小青岛”“宜昌鼓浪屿”“宜昌小维多利亚”火爆出圈。

  “这些美誉源于政府对长江大保护的成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三峡大学教授阚如良指出。近年来,宜昌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改造25公里滨江绿廊,新建大南门等历史街区,打造系列城市公园,构建成“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公园城市画卷。

  为民惠民 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

  在西陵区幸福路5号小区的共享晾晒区,居民何阿姨轻拍晾晒干的被套,高兴地说:“以前晒被子要‘抢地盘’,现在有了这晾晒区,处处都透着阳光的味道。”这处由“坝坝会”催生的民生工程,正是全市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注脚。

  在学院街道气象台社区,“推磨解难”工作掀起了老旧小区“逆生长”的浪潮。由于改造实施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光靠居民与社区的力量无法完成。区街联动,推磨解难。气象台小区所在的学院街道办统筹推进,一名区级领导包保,定期到小区现场办公,迅速及时解决居民们的合理化诉求。

  蜘蛛网般的线缆遁地隐形,斑驳的楼道点亮暖光,坑洼道路变身平整沥青面,闲置角落崛起健身广场……居民们发现,那些在圆桌会上提出的“心愿清单”,正一件件照进现实。

  民生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种“面对面听民意,实打实解民忧”的“推磨解难”协商模式,已催生全市百余个社区的美丽蜕变——加装的电梯载起居民幸福感,新建的停车场化解“抢位战”,15分钟生活圈串联起市井烟火。

  清晨8点,B90路微循环公交准时来到伍家岗区伍家乡东景苑社区。挎着菜篮的杨阿姨登上公交车:“现在两站直达菜市场,再不用‘跋涉’两公里了。”像这样的“民生公交”,2024年全市新开通5条、优化延伸5条,它们如同城市毛细血管,将学校、医院、商超、企业有机串联,彻底疏通居民出行的“末梢梗阻”。

  停车治理这本“民生账”,宜昌也算得精细:4.45万个新增泊位让停车更方便,“错时共享停车”政策为市民减免停车费用。“全市一个停车场”智慧系统更以70万注册用户、千万次年服务量,演绎着科技赋能的惠民新篇。

  12345热线“宜接就办”架起政民“连心桥”,2024年70万件诉求实现100%响应。从路灯不亮到井盖破损,从政策咨询到紧急求助,这条“民生热线”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呼声有人听、事事有回音”。

  将“民生洼地”变成“幸福高地”,宜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工作法,将文明创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温暖:当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当公交开进背街小巷,当停车不再“见缝插针”,这座城市正用点滴变化诠释真正的文明创建,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发展的实惠,在每个细节都能触摸到城市的温度。

  创建靠民 人城共融打造幸福家园

  在宜昌这座“来电之城”,当创建为民的初心与创建靠民的实践相遇,便催生出人城共融的化学反应。

  斑马线前的一脚刹车,折射出整座城市的温度。三峡职院新生小李至今记得那个暖心瞬间:2024年9月初到宜昌,拖着行李箱刚踏上斑马线,川流不息的车流齐刷刷停下礼让。“这座城市用文明驾驶给我上了入学第一课。”

  文明驾驶,礼让行人、骑车戴头盔成为市民出行标配,文明出行已成市民“肌肉记忆”。

  据市公安机关透露,目前宜昌城区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达98%以上,连续三次在全国考核中排名第一。

  城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餐桌上的小碗菜,盛放着诚信尚俭的大文章。全市餐饮行业创新推出“可退菜”“半份菜”模式,全市1926家诚信商户挂牌承诺,这份诚意换来中国消费者满意度测评全国第三的殊荣,让消费场景更有保障。

  文明与安居乐业的碰撞,不仅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更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自从有了共享管家,小区现在漂亮多了。”伍家岗区北山坡社区昭君花园小区居民杨阿姨高兴地说。退休职工张树英和其他六位热心居民组成了小区业委会,承担起了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成为了居民公认的小区“共享管家”。

  在肖家岗社区,3000多户家庭的文明诚信档案正引发“蝴蝶效应”——曾江玲等诚信家庭带动整个社区形成“积分争优”新风尚。

  3万套人才公寓筑巢引凤,12.4万新增人口用脚步投票落户宜昌,86.2万人才总量印证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吸引力。2025年二季度全市221个项目投资入驻,人才与城市的“双向成就”正在上演。

  宜昌演绎着从“文明高地”到“产业高地”的升级传奇。

  当文明创建与民生改善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激发出“来电之城”的永恒能量。在这里,每个市民都是城市文明的发光体,每处街巷都跳动着幸福生活的脉搏,共同书写着“文明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时代答卷。(记者 崔艳华 通讯员 廖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