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书香 | 一首悲壮的凯歌
-点击蓝字 ↑【恩施日报】 关注我-

文 | 恩施州司法局 叶林
“也许你们将被历史遗忘,但你们创造的业绩永存。”
作者在扉页题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这是一首悲壮的凯歌。
我在《大国之魂》中,第一次详细了解到二战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作者用33万字的篇幅,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真实还原了1942年至1945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的全部历程,战争惨绝人寰、人物气壮山河、文字感人至深。

图书简介:
《大国之魂》作者邓贤,该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为反法西斯而战的人们。作品史料丰富,气势宏大,笔力遒劲,情节引人。
读完掩卷,那些人、那些事,在我脑海中久久铭刻!
《大国之魂》作者,著名抗战作家、知青作家邓贤。正是被作者字里行间浓厚的家国情怀、饱满的生活热情、扎实的文字功底所感染,我第一次读完了一个作者的全部文学作品:《中国知青梦》《中国知青终结》《落日》《流浪金三角》《黄河殇》《天堂之门》《邓贤文集》。
01
80年前,为了保卫抗战期间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补给线”——滇缅公路,40万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3年3个月,近10万人战死异国他乡。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战曼德勒、野人山战役、驼峰航线、松山大血战......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为了还原松山大血战,作者邓贤在战争结束44年后的1987年,只身进入人烟稀少的滇西北山区,徒步数百里,到达数十处战场遗址,特地登上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松山主峰。
作者在书中写道:
“在我脚下,岁月倒转,历史依然忠实地保存了那场战争的残局模样:蛛网般纵横交错的战壕,坍塌的地堡和阴险的枪孔,星罗棋布的单兵掩体和深深浅浅的弹坑。”
作者被眼前这幅惨烈的战争图景和血染的历史丰碑深深震撼,他后来写道:“我在山顶上坐了一天,我就从那儿站了起来,长大了”。
作者的父亲也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因此,这部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故事,也是一个亲人的故事。作者把父亲和自己的命运深深融入了滇西这片土地,融入了抗战至文革那一段历史。
民族恨,家国情;两代人,一本书。
这不仅是作者对那段尘封历史的纪实与追溯,更是对父辈当年血洒疆场的一次隆重而崇高的祭奠,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命征程和自我价值的一场精神洗礼。

02
“我唯一的心愿是,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我年迈而又苦难的父亲,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活着或者死去,有名或者无名的普通抗战士兵。”
这是《大国之魂》前言中的一句话。
在松山,在怒江两岸,在缅甸山林,掩埋着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的骸骨。硝烟散去,热血不再,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
让我想起一位诗人的话:历史是一首寂寞的歌,寂寞是永恒的歌唱。
历史属于过去,而过去通向未来。
有人说,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爱国之年。电影《长津湖》极大唤起了对保家卫国中国军人的敬佩之情,他们有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的坚守阵地成冰雕,有的英勇无畏炸敌寇,有的血洒战场魂未归。
80年前的中国远征军,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值得我们缅怀和敬重。
有些人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出征缅甸后,作者的父亲顺利回国,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的历史。我想,作者的父亲在后来落实政策安度晚年,回想起曾经的浴血奋战,对家与国、战争与和平、时代与命运,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谨以此感,献给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先辈!
作者简介
叶林,州司法局法治调研督察科科长。
写作是一种修行,阅读是一种享受。
日积月累,读书已成习惯,书籍是我好友。孤灯一盏,随手翻开,文字如流淌的风景,我的诗与远方更多在书中寻找。
来源:专稿
编辑| 李徐祎
审核| 岳 琴
签发|周志宏


文 | 恩施州司法局 叶林
“也许你们将被历史遗忘,但你们创造的业绩永存。”
作者在扉页题记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这是一首悲壮的凯歌。
我在《大国之魂》中,第一次详细了解到二战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作者用33万字的篇幅,以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真实还原了1942年至1945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的全部历程,战争惨绝人寰、人物气壮山河、文字感人至深。

图书简介:
《大国之魂》作者邓贤,该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为反法西斯而战的人们。作品史料丰富,气势宏大,笔力遒劲,情节引人。
读完掩卷,那些人、那些事,在我脑海中久久铭刻!
《大国之魂》作者,著名抗战作家、知青作家邓贤。正是被作者字里行间浓厚的家国情怀、饱满的生活热情、扎实的文字功底所感染,我第一次读完了一个作者的全部文学作品:《中国知青梦》《中国知青终结》《落日》《流浪金三角》《黄河殇》《天堂之门》《邓贤文集》。
01
80年前,为了保卫抗战期间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补给线”——滇缅公路,40万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3年3个月,近10万人战死异国他乡。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战曼德勒、野人山战役、驼峰航线、松山大血战......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为了还原松山大血战,作者邓贤在战争结束44年后的1987年,只身进入人烟稀少的滇西北山区,徒步数百里,到达数十处战场遗址,特地登上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松山主峰。
作者在书中写道:
“在我脚下,岁月倒转,历史依然忠实地保存了那场战争的残局模样:蛛网般纵横交错的战壕,坍塌的地堡和阴险的枪孔,星罗棋布的单兵掩体和深深浅浅的弹坑。”
作者被眼前这幅惨烈的战争图景和血染的历史丰碑深深震撼,他后来写道:“我在山顶上坐了一天,我就从那儿站了起来,长大了”。
作者的父亲也是当年中国远征军的一员。因此,这部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故事,也是一个亲人的故事。作者把父亲和自己的命运深深融入了滇西这片土地,融入了抗战至文革那一段历史。
民族恨,家国情;两代人,一本书。
这不仅是作者对那段尘封历史的纪实与追溯,更是对父辈当年血洒疆场的一次隆重而崇高的祭奠,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命征程和自我价值的一场精神洗礼。

02
“我唯一的心愿是,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我年迈而又苦难的父亲,以及千千万万像他一样活着或者死去,有名或者无名的普通抗战士兵。”
这是《大国之魂》前言中的一句话。
在松山,在怒江两岸,在缅甸山林,掩埋着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的骸骨。硝烟散去,热血不再,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
让我想起一位诗人的话:历史是一首寂寞的歌,寂寞是永恒的歌唱。
历史属于过去,而过去通向未来。
有人说,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爱国之年。电影《长津湖》极大唤起了对保家卫国中国军人的敬佩之情,他们有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的坚守阵地成冰雕,有的英勇无畏炸敌寇,有的血洒战场魂未归。
80年前的中国远征军,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值得我们缅怀和敬重。
有些人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出征缅甸后,作者的父亲顺利回国,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的历史。我想,作者的父亲在后来落实政策安度晚年,回想起曾经的浴血奋战,对家与国、战争与和平、时代与命运,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谨以此感,献给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先辈!
作者简介
叶林,州司法局法治调研督察科科长。
写作是一种修行,阅读是一种享受。
日积月累,读书已成习惯,书籍是我好友。孤灯一盏,随手翻开,文字如流淌的风景,我的诗与远方更多在书中寻找。
来源:专稿
编辑| 李徐祎
审核| 岳 琴
签发|周志宏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