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
襄阳市委举行
“喜迎党代会 襄阳谱新篇”
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专题介绍我市推进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有关情况全市治安、刑事、电诈警情明显下降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公安机关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并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全面推行“两化”。 强力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和驻村辅警专业化。市区两级调配111名机关警力下沉一线,目前全市共有专职城乡社区民警397名、专业驻村辅警2534名,城区及县(市)城关“两化”覆盖率100%。明确社区民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参与构建“大平安”格局等五项重点工作,以及驻村辅警巡逻防范、矛盾纠纷调解、重点管控三项重点任务。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警务室2283个。
广泛创建“双枫”。 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全面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枫桥式社区警务室”创建活动,先后推出“背包警务”、“平安义警”、好人好事“奖励单”、治安“百户长”等“枫桥经验”;组建群防群治队伍1303支,开展重点部位安全防范检查3.5万次,排查风险隐患6378处。今年以来,全市治安、刑事和电诈案件同比分别下降12.8%、32.5%、79.9%。
主动融入“五治”。 坚持“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固本、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一体推进,当好基层社会治理“10号球员”。创新总结出襄城公安“找堵防”问题派单、高新公安“党群服务中心”、枣阳公安“五治促五无”、宜城公安“曾洲经验”、保康公安“四级联调”“平安五小”等特色经验,基层社会治理从“单一管”变成了“多元治”、从“被动打”变成了“主动防”、从“面上清”变成了“根上除”。
不断优化升级公安政务服务
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路”
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周到的服务
主要体现在“三个一”上
▼
“一事联办”。 在全市全面铺开新生儿入户联办业务,实现一站式办结。截至目前,已为1.9万个新生儿办理落户“一事联办”,占该时期新生儿落户总量的81.5%。
“一窗通办”。 创新开通“车管夜市”服务,方便上班群众错时办理。实现“一证即办、一窗通办、自助快办”,可一次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查验、照相、受理等业务。推动全市6个县(市)公安局、71个派出所户籍业务进驻同级政务中心,让群众办业务不多跑路。
“一站服务”。 市公安局协调行政审批等八部门,推进旅馆业“一业一证”审批改革,对旅馆业开办所需的9种审批许可事项,实现一单告知、一书承诺、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次核查、一并审批、一证准营,审批时间从180天压缩至10天,大大减轻了从业者的负担。
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覆盖城乡
据统计,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机关共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5个。全市现有105个司法所、74家基层法律服务所、63家律师事务所、10家公证处、11家司法鉴定机构、1家仲裁委、3067个人民调解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覆盖城乡,为群众提供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
坚持均等普惠。 通过“法援进乡村”“公证进乡村”“司法鉴定机构进乡村”等活动,将公共法律服务延伸至农村、农民身边。2021年,全市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4万余人次,为农民工办理讨薪纠纷法律援助案件2100件,为农村群众就近办理公证服务、涉农司法鉴定服务160余件。
坚持为民便民。 出台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便民利民措施,推出“一次性告知”“最多跑一次”“延时服务”等便民举措。2021年,法律援助机构共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解答10万人次,公证、司法鉴定机构为民办法律服务实事1500余件。在媒体开办《讲法说理》栏目,及时回应群众法治需求。与我市知名律所签约,安排律师在12348法律服务热线轮值,每年解答市民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
坚持创新服务。 推行“点援制”,年均办案数量近7000件,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二,受援人满意率达95%以上。市法律援助中心被授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公证容缺办理创新”“互联网+公证”等工作机制被列入全省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案例。全市515个社区实现律师进社区全覆盖,“周四有约”律师进社区活动坚持近十年,成为全省推广的服务品牌。
坚持服务大局。 成立襄阳自贸片区公共法律服务港,组建由律师、公证员等17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法律服务团,着力助企纾困,服务园区企业700余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7000余人次。2021年,全市公证机构减免公证费21万余元。
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初步形成
自2021年8月启动“一网统管”建设以来,我市着眼于“高效处置一件事”,推动群众反映的高频事件快速处理、重大疑难问题及早化解,精心打造直达基层、直达企业、直达民生的各类应用场景,取得了一定成效。
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形成了市、县、乡、村、网格五级处置体系,打通了全市31个部门的70个信息孤岛,整合城市运行体征1300余项,在市级城运中心“一张屏”上,对襄阳24小时运行状态进行数字化呈现,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以“高效”解决群众反映的“一件事”为切入点,开发各类事件处置应用场景68个,梳理出12大类832个子项事件,形成了“发现问题即时派单、收到派单立即处置、处置效果群众检验”的全闭环工作流程。
“高效处置一件事”成效显现。围绕城市治理的高频事项,进一步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明确处置力量、畅通联动机制、提高办事质效,为街道、村组、网格充分赋能,为部门发现和处置城市事件提供了高效便捷通道,真正实现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立以来,基层和部门通过该平台处置事件41万余件,处置效率明显提高。
党建引领物业服务提质增效
近年来,市委将物业服务提质增效作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加强党建引领,推进“三方联动”,实现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老旧小区软硬环境明显改观。
我市在社区治理“1+8”系统改革中,将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专项改革作为重点,建立党建引领“三方联动、多元共治”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夯实工作基础、健全运行机制、强化组织保障等3个方面12项具体措施,从制度层面加强指导。
成立市级物业管理行业党委,全面提升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去年社区“两委”换届期间,在313个城市社区全覆盖成立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加大小区业主委员会(自管委员会)组建力度,进一步健全相关组织架构。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双报到”,整合各方资源下沉小区,支持“三方联动”,有效夯实了该项工作基础。
根据各地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和基础条件,确定“三方联动”改革试点,指导其在改革框架内先行先试,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三方联动”有效路径。同时,聚焦基层物业服务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各级组织部门会同住建、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出“三张清单”“腾飞夜话”“楼道公约”等20余个“小处方”,着力解决“三方联动”进得了门、谈得拢话、办得成事等关键问题。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为依托、各方主体健全有力和相关机制运转有序的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实现物业行业党的领导、物业企业监督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业主委员会(自管委员会)组建、相关市政定期维护“五个全覆盖”。
通过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三方联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真正实现由“有事儿社区难管”向“有事儿小区好办”的转变。
欢迎关注
◆难!难!难!业主在自家车位安充电桩难在哪儿?
◆闫子贝、王宗源!加油!奥利给!!
◆这里是襄阳!真的很美!
◆全省首个!襄阳3.0上线!
记者:黄金晶,沈明晶, 吴芳,李旭晖;通讯员:周斌,王珊,任妤,襄公宣,刘凤,程鹏, 姜超;
编辑:李巧雨;审核:张伊乔; 校对: 张文进;终审: 王少哲; 运营:襄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