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非凡十年 | 民生答卷暖民心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2-10-15 11:55 来源: 襄阳日报
【字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民有所盼,我有所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1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6元,年均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1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56元,年均增长8.8%。
  富起来的襄阳人民,享受着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专业便捷的医卫服务,坚实牢固的社会保障,共同托起新时代的美好梦想,带来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学位增加了 名片更“亮”了


  市四十八中。通讯员付晓方 全媒体记者张丽 摄
  “学校的软硬件条件都很好,孩子在这里可以全面发展。”2021年9月,市四十八中开始招收新生,学生家长康建平参观学校后激动地说。市四十八中位于樊西城郊,学校建成使用后,每年可提供约500个学位,方便适龄学生就近入学。
  十年来,
  我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
  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持续增加学位供给,
  优质学校“遍地开花”,
  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民发庞公学校。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摄
  在襄城,海容小学、民发庞公学校相继招生,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设施让学生和家长十分满意;
  在襄州,襄州十中、襄州十一中和襄州一中附属学校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学位4620个,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


  襄阳四中新校区。全媒体记者安富斌 摄
  东津新区引入名校资源,襄阳五中华侨城实验学校、襄阳四中初中部(金源中学)等为新区建设增添活力;
  枣阳市南城史岗小学、老河口市竹林桥小学、宜城市孔湾镇杜岗村小学、保康县后坪镇中心学校等一大批学校投入使用,有力提升了乡村办学水平,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各学段、各层次教育事业齐头并进,
  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的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逐渐构建完备。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统筹推进。 持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全省“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充”实事项目为抓手,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8%。
  高中教育品牌效应更加凸显。 不仅襄阳五中、襄阳四中持续擦亮教育名片,襄阳三中、襄阳一中等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快速进步。今年,我市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达到64人,创造襄阳高考的新纪录。


  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全媒体首席记者杨东 通讯员何丽摄
  高等教育办学层次更具规模。 湖北文理学院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入围国家、省级“双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工研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襄阳)、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相继落户襄阳。
  经过10年奋斗,当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714所,其中高校5所、中职学校27所、技工学校4所、普通高中42所、初中206所、小学471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幼儿园952所。各类学校的数量、质量都显著提升。
  看病更方便 服务更贴心


  全媒体首席记者李兴会 摄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市中心医院伤口护理门诊,国际伤口治疗师黄朝军的手机响起,他打开手机APP,弹出了一条订单信息。一位市民通过手机下单,为卧床不起的母亲预约居家“伤口护理”服务。确认服务时间后,黄朝军在下班后赶了过去,圆满完成护理工作。
  “网约护士”是市中心医院推行“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的服务项目之一。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襄阳正在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这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市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卫生健康事业大踏步前进。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021年底,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从6.0张增加到7.4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从2.28人增加到2.7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从2.52人增加到3.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0.99人增加到3.06人。同时,全市100张床位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39家,2272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2516个智能健康服务包,111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医疗卫生服务车。
  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依托各县(市、区)龙头医院,加强紧密型县域医联体建设,组建医联体38个,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县域内就诊率多年稳定在94%以上。家庭医生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组建1561个由4655名市县二级以上医院专家、公卫专家和基层全科医生参加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大力开展标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全市66%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家)实现了60种基本病种诊疗。
  用心用情做好“一老一小”健康服务。 积极探索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积极推进20个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全市医养结合床位3732张,入住老人2546人。2021年,投入扶持资金27万元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试点工作,成立了襄阳市汉江老年健康服务中心。认真做好孕前、孕期、分娩基本生育服务和儿童保健工作。加强母婴服务管理,积极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普惠性托育项目19个。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健康襄阳建设,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不断夯实全面小康的健康之基,为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保驾护航。
  办事更高效 就业有保障
  “原本计划用一上午来办的事,没想到5分钟就办好了!”9月26日,家住襄城区603文创园的邹先生原本计划坐车一个多小时到位于高新区的市市民服务中心办事。听社区网格员说该事项在真武山街道便民中心也能办理后,邹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离家不到500米的街道便民中心,仅用5分钟就办结了业务。


  工作人员在检查自助出件一体机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转。通讯员欧阳纯朴 肖华 毛超群 摄
  市民能够方便快捷就近办好人社业务,得益于市人社部门大力实施的人社“2N+1”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设置N个受理窗口和N个出件窗口,由1个人社大厅后台审核区集中审批,实现了294个服务事项各城区服务中心通办,102个高频事项街道、社区就近可办,53个事项可在219个银行网点办理,让“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成为现实。与此同时,襄阳通过流程再造推进“清、减、降”,公共服务事项减时限率92.76%、减环节率16.95%、减材料率40.05%,即办件占比86.05%,办理时效达到或优于全国一线城市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
  襄阳的零工驿站深受社会好评。


  在“零工驿站”大厅,求职者在登记求职信息。通讯员杨韬 摄
  按照“一网覆盖、多极联动、全域共享”的原则,我市在线下已建立1个市级总站、11个县级分站、50个乡镇(社区)级驿站;线上开发了“襄阳零工之家”微信小程序,累计服务群众近30万人(次),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完成用工对接。
  2021年,我市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826场,提供招聘需求56.9万个(次);开展就业创业培训5.39万人,发放培训补贴4842.2万元,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2.46万人;以“无申享”方式为6016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补贴资金2097万元,稳定岗位19.8万个。这些扎实举措,有力促进稳岗就业,为服务保障民生夯实基础。
  襄阳还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今年上半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32.9万人、47.1万人、61.5万人,累计发放社会保障卡535.88万张。
  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今后,我市将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发展,让人民生活更便利、更舒适、更幸福。
  襄阳市最新疫情、市区核酸采样点查询
  第一步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 襄阳日报微信公众号
  第二步
  进入襄阳日报微信公众号对话页面
  发送关键词 【疫情通报】
  即可查看
  襄阳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实时更新)
  发送关键词 【核酸检测】
  即可查看
  襄阳市区核酸采样点名单




  襄阳日报官方视频号上线 欢迎关注
  ◆2012→2021 襄阳,你变了
  ◆襄阳最新公布!24小时疫情防控政策服务热线
  ◆咱襄阳的好项目,走上央媒
  ◆襄阳这座大桥新进展来了
  记者:韩犁夫;通讯员:陈建波,朱秋晨,包瑜;
  编辑:施静文;审核:邱睿;
  校对: 张文进 ;终审: 王少哲 ;
  运营:襄阳日报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