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襄阳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工作综述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3-04-20 08:17 来源: 襄阳日报
【字体: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就是这样一项事关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战略部署。

  2019年12月,中央政法委全面启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创建,襄阳被确定为第一期试点。为期3年的创建工作,吹响号角。

  三年来,襄阳始终坚持把试点创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

  通过三年创建,268项创建任务已全部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普遍建立,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通过三年创建,全市政治社会大局保持持续稳定,命案发案率实现三连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由98.32%提升至99.03%。

  通过三年创建,襄阳的“发挥德治先导功能”“防范化解突出矛盾风险”“综治中心全域化建设”等经验做法先后14次被央、省两级政法委推介,形成了“不起诉+志愿服务”、退役军人“三安行动”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

  近年来,襄阳平安建设考评连续两年稳居全省第二位,我市先后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市”等称号。

  突出“创建为民”主线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

  4月18日12时许,正是午饭时间,谷城县石花镇将军山村的“爱心食堂”里座无虚席,食客大多是村里老人。

  “四菜一汤只要6元钱,好吃还不贵。”80岁的陈光英是一位独居老人,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即使顿顿都在这里吃,一个月也只要三四百元,“这个与自己做饭开销差不多,但省了很多力。”

  “爱心食堂”的建立,源自襄阳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中的“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精准化”项目。在该项目推动下,襄阳已建成“爱心食堂”“幸福食堂”103个,有力确保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创建为民,共襄平安。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襄阳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2021年以来,襄阳坚持以“小切口”做“大文章”,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短板弱项,梳理形成十大重点工程37个实事项目,印发《市域社会治理补短板强弱项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三年攻坚,把当前迫切需要干的基层社会治理事项干好干实在,精准精细精致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截至目前,十大重点工程已投入资金21.2亿元,37个实事项目提前完成9个,28个项目进度超过预期,预计可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一边真金白银强投入,一边动真碰硬强督办。

  在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过程中,市、县两级“四大家”领导定期深入联系点开展调研督导,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监督,政协委员定期开展一线协商,各级“两办”督查室、政法委、纪委监委共同参与组成督查专班……

  经过三年精心培育打造,全市还涌现出了“法院+工会”诉调对接、“红色驿站”、“时间存折”、社区警务“两化”建设等30多项创新经验,形成了老河口“五个一”创建体系、谷城“三百促三治”、保康“阳光照护”机制、襄州“三基”工程等一大批鲜活的基层创新经验,进一步擦亮了“襄阳之治”特色品牌。

  三年来,全市上下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0余件。

  在基层治理这场攻坚战中,襄阳坚守“再难也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的初心,以一件件小实事,汇聚成可观可感的大民生。

  守牢“安全稳定”底线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因长达7年仍未要回被拖欠的2.8万元工资,2022年6月中旬,老河口市民刘某前往该市综治中心求助调解。综治中心初步研判后,指派在该中心入驻的部门——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委员会受理。

  调解员齐赞勤多次拨打拖欠刘某工资的包工头谭某电话,但谭某一直拒接。为此,调解员只能先找到谭某父亲,和他一起对谭某进行劝说,并通过老河口市法院多元调解平台进行数次调解。当年6月30日,刘某与谭某终于达成调解协议。

  得知自己的血汗钱能要回来了,刘某感激地说:“7年都没解决的问题,没想到通过综治中心这么快就解决了。‘一站式’调解服务真是省时又省事!”

  打造“四级联动”的综治中心平台,是襄阳市聚焦化解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等“五类风险”的主要举措之一。

  2021年8月,襄阳出台了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四位一体”建设标准,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市如今已规范建成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2912个。覆盖城乡的综治中心,成为党委政府为群众说难事、解愁事、办实事的“主阵地”,也成为了解民情、联络民心、办理民事的“落脚点”。

  数据显示,全市四级综治中心已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2万件,调解率达98.7%,实现了群众办事解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在全方位提升市域风险共防、平安共筑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襄阳还进一步完善“五位一体”治安防控体系,不断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坚持“打防管控建”一体推进,每年开展一批平安建设专项行动,全市连续8年实现命案全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6.4%。

  ——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我市连续三年被授予“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称号,扫黑除恶群众满意率达96.79%。

  ——健全公共安全隐患事前预防机制,大力开展“百日双扫”“找堵防”等专项行动,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19622处。

  ——全域开展平安医院、平安学校、平安企业等6大类平安分类创建活动,积“小安”为“大安”,以“行业安”促“全局安”。

  把准“五治融合”标线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休息有书读、交流有场所。

  对在北街商圈忙碌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来说,“红色驿站”暨“小哥加油站”就是这样一处又能休息、又能学习的好地方。

  北街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湖北旅游名街”,从业人员多。其中,仅长期在此工作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就有70余人。

  为此,襄城区古城街道专门在北街核心地段建立了北街商圈“红色驿站”暨“小哥加油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落脚点,将党的关怀和温暖传递到每一位劳动者。

  为充分发挥外卖小哥、快递小哥走街串巷、熟悉情况的优势,古城街道还邀请他们积极参与“不文明行为随手拍”志愿服务,争当基层治理观察员、食品安全监督员、交通安全宣传员、行业文明模范员。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襄阳始终以党建引领夯实政治根基,全域开展功能性“红色驿站”建设。三年来,全市共建成“红色驿站”1202个,32项省定、185项市级高频服务事项在居民“家门口”就能办理。

  无论是在城市街巷,还是在乡村田野,统筹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先导、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都在为“善治襄阳”的生动画卷增光添彩。

  通过做优服务,法治温度进一步提升。襄阳大力推动“一社区一民警一律师、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全域覆盖,广泛开展“法治诊所”服务活动,累计为群众办理法律服务案件5万余件。大力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18个村(社区)成功入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通过创新机制,德治活力进一步被激发。我市创新实施“时间存折”志愿服务机制,带动开展志愿服务500余万小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1000多场,大力选树道德模范典型,先后有29人获得国家级荣誉,40余人入选“荆楚楷模”。

  通过联动共治,一批自治难题被破解。全市创新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多元共治机制,城市4494个小区物业服务管理覆盖率达100%,600余个老旧小区实现环境面貌大变样;全市2785个村(社区)实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全覆盖;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

  通过科技赋能,智治有了强大支撑。在大力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建设的同时,襄阳大力推进“两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市建成市、县、乡三级城运中心130个;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便民服务“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我市在湖北政务服务网上线事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襄阳“雪亮工程”也顺利通过国家重点支持城市验收,我市被国家信息中心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三年创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在新的征程上,襄阳将继续深入实施《襄阳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规划(2022-2025年)》,持续巩固拓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创建成果,继续向着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进”“优秀”城市的方向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