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岗+流动岗 打造“天地一体化”监测大网
8月15日,是第一个全国生态日。近年来,十堰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决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倾心守护十堰的碧水蓝天。
一大早,蔡文军和同事就来到他们负责运维的水质自动监测站点,进行日常的管理维护。
茅塔河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微站第三方运维工作人员 蔡文军:“对五参数仪表做个五参数核查,确保仪表的准确性。”
这里是位于十堰市茅箭区茅塔河水库的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微站,像这样的水质监测站点,十堰共有44个,24小时对水质进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站除了智能采集外,采集的数据还直接上传到十堰智慧环保平台,以便工作人员对水质进行研判。
茅塔河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微站第三方运维工作人员 蔡文军:“如果发现数据有异常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响应来到现场,对设备故障排查,并及时上报生态环境部门。”
近年来,十堰坚持全市水质自动站数据时报、日报、周报机制,对出现水质波动的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调度责任单位采取措施。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干部 柯伟:“水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有效支撑了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需要,为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提供了坚强保障。”
如果说水质监测站是固定岗,那么大气走航监测车就属于流动岗。去年,十堰投资218万元添置首台大气走航监测车,不定期在各工业园区巡视,每3秒提供一组可视化数据,还可以根据检测出的污染物总浓度,识别污染发生的位置、时段、强度、扩散趋势等,形成十堰市大气走航溯源报告。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干部 柯伟:“我市正逐步加快‘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建设地表水监测网络,实现全市域国控、省控、市控、县域跨界断面全覆盖,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大气污染精准溯源常态化,建设土壤环境监测网络,支撑土壤污染溯源和成因排查,切实提高我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支沟治理精细化 城市河道不再下雨就黑
十堰市城区有犟河、神定河、泗河三大流域水系,共有支沟88条,小微水体众多,一度曾面临支沟水质差、治理难、易反复等问题。近年来,当地深入推进各支沟精细化治理,巩固改善流域水质,确保城区主要河道长治久清。
张湾区花果街道花园新村社区的犟河断面,曾经是一条黑臭水体。几年前经过改造,变成了一方碧水,给河畔居民带来了幸福体验。
十堰市张湾区花果街道花园新村社区居民 宗芳:“改造完以后水清了,环境也是花花草草的,也非常好,遛弯的人非常多,生活在这地方非常好,不想走。”
从2012年开始,十堰市总投资30多亿元开始治理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是一到汛期,有些河道断面还是会出现返黄、返臭、垃圾漂浮的现象。
十堰市支沟治理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 李熠:“污染在水里,源头在岸上,十堰城区水系发达,流入城区主要河道的支沟众多,其次,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很多地方的雨污分流还没有到位。”
原先,雨污分流改造只针对道路和老旧小区,为了彻底解决水质问题,今年初,十堰市制定《城区支沟分片包干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住建、教育、城管、市场监管等13个部门成立专班分组督导,只要是城市排水户就必须实现雨污分流。
十堰市城区多为山地、丘陵地貌,而且作为一个先建厂后建市的城市,有很多地方的排水基础设施老旧,甚至还有一些空白区,为改造增加了不少难度。
十堰市张湾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秦诗明:“这与第一次摸排的情况不太一样,老旧厂区污水管网错综复杂,破损混接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对管网铺设,确保雨水入河、污水入管网。”
今年以来,十堰城区三大流域水系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89个,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39处,新建雨污分流管网170多公里,清理占用河道建(构)筑物约700平方米,管网无法覆盖的城区也进行了改造。
十堰市支沟治理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 李熠:“雨污分流就是从排污口源头上,我们就给它分开了,河道就达到长治久清。”
截至目前,十堰市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15年的92.5%提升至今年的96%,预计到2025年,十堰市城区支沟治理率将达到100%。
点绿成金 打造杏花村的世外桃源
近年来,十堰市积极盘活市域内闲置资源资产,通过搭建运营平台,创新转化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收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十堰特色的“两山”实践转化路径。
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早春三花民宿经理 王海平:“暑期以来我们的游客量在增多,日常的服务,我们大家做好自己本职的服务工作,接下来每一拨客人我们把他服务好。”
早上七点半,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的早春三花民宿晨会正在举行。虽然开业的时间不长,但营收情况却远远超出了经理王海平的预期。
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早春三花民宿经理 王海平:“我们探索民宿+生态农业亲子活动,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经营方式,广受游客喜爱。进入暑期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人,实现营收80万元左右。”
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现如今的杏花村,散落的帐篷民宿掩映在山水之中,仿佛一处世外桃源,可就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党委书记 詹峰:“在项目开发前,杏花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自然村庄,通村道路比较狭窄,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房前屋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
如何才能找到破局的办法,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呢?就在这时,丹江口市成立的“两山”实践中心,让杏花村看到了希望。
十堰丹江口市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涛:“我们‘两山’实践中心,对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用地等闲置资源资产进行转化,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两山’转化新路径。”
2021年底,杏花村将闲置已久的占地1125平方米的老村部和背后一片近51亩的集体土地,作为闲置资源“存”入了丹江口市“两山”转化中心。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丹江口市“两山”实践中心与村委会签订资产存储协议并进行公证,录入资源储蓄系统。如此一来,闲置的资源就转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
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党委书记 詹峰:“首先是资源变资产,对村集体闲置的房屋、林地,评估作价166万元,存入‘两山’银行。其次是资产变资金,由市‘两山’转化中心融资2680万元,杏花村以资产入股,共同建设早春三花帐篷酒店。”
项目的实施,盘活了闲置资产,也给村集体和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党支部书记 李国玺:“村集体每年可以从市‘两山’转化中心,获得资源存储收益4.57万元,参与建设的帐篷酒店项目,又可以为村集体获得每年4.72万元的分红。”
十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早春三花民宿管家 袁从林:“以前靠打零工,一天赚80块钱,有活干了就挣80块钱,没活干了就在家里面玩,现在来到这里当管家了,一个月收入底薪是2500元,加一下班2800至3000块钱。”
据了解,丹江口市两山实践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登记录入土地1.62万亩、林地18.02万亩、水域36.67万亩、旅游景区29.01万亩,整合各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61.4亿元,转化资金17.8亿元用于乡村项目建设,为384户脱贫户办理“两山联名银行卡” ,1191人直接受益,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