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民宿内典雅别致
古树、古井,村落古迹错落有致;古道、古韵,古风民宿景色怡人……在武当山特区武当山街道元和观村,一栋栋精品民宿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散落在蓝天碧水与苍翠青山之间,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品味“慢生活”。11月14日,记者走进元和观村,探寻该村特色民宿发展之路。
住精品民宿 探武当文化
问道武当山,养身又养心。
11月13日,从北京来武当山度假的李先生,在元和观村民宿广场上习练太极拳。“我就想来武当山过几天仙暇日子,感受惬意‘慢生活’。”李先生说。
“武当文化氛围浓厚,在民宿改造设计过程中,我们大量借鉴武当山建筑风格,并沿袭秦巴片区民居特色,一户一设计,四季景不同,内部的水系、绿化、道路、沟渠等布局融入武当文化,展现阴阳变化、曲径通幽之美。”该村“驿雲·元和美宿”项目负责人王仁举说。
“驿雲·元和美宿”项目主要分为文创展示区、非遗传承区、休憩生活区、生态治理区、太极体验区、道医养生区等六大功能区域。其中,文创展示区重点打造集特色化、品牌化、个性化的武当文创集市,作为当地特产(道茶、道服、道艾、道酒等)、手工艺品、文创产业集聚的重要展示平台;非遗传承区为游客提供武当武术表演、道茶表演、道医问诊等服务,平时还为村民开展文化文艺、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
探索新模式 培育新业态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不久前,武当雅集首季第五集《元和觅秋》在元和观村精彩上演。文人雅士和部分游客齐聚元和美宿,赏清代古民居、鉴武当中草药、习导引坐功法、品藿香黄精茶,体验武当神奇的传统养生文化。
据该村村干部张学德介绍,民宿不仅为游客带来良好体验,还带动当地特产、手工艺品、文创产业等发展,极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把房子出租给民宿运营公司,不用承担改造费用和运营风险,每年还能按时收房租。”村民闵海燕笑言,“我在运营公司上班还能拿工资,和以前比,收入翻番了。”
“以前我开农家乐,年收入一二十万元,转型做民宿后,年收入过百万元。”武当驿雲乡居民宿老板范全超笑着向记者介绍,14个民宿房间各有特色,价格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可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今年28岁的村民周任粉以前在武汉打工,每月入不敷出。家乡发展民宿产业后,她回村从事客房服务工作。“现在,我一个月能拿240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周任粉说。
打好特色牌 铺就富民路
昔日“老破旧”,今日换新颜。
元和观村距武当山景区大门不到1公里,因村中古建筑元和观而得名。此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一些民房年久失修,农户自行经营的农家乐大多是“单打独斗”,无法形成完整业态。
针对这一状况,该村用好用活武当文化这块金字招牌,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由政府出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及配套设施建设,村委会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场主体,斥资打造中高端民宿。同时,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租约流转房屋,合作社负责租金收付、监管民宿改造质量。
张学德介绍说,已建成的“驿雲·元和美宿”一期项目投入1600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目前,二期项目正加紧建设,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进一步扩大规模、提档升级。
记者手记
民宿敲开“致富门”
元和观村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民宿产业,使昔日房屋老旧、产业薄弱、人居环境差的小村庄变身为民宿示范区,成功打通“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通道,走出了一条“民宿兴村、文化塑村、和谐稳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随着国家《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乡村民宿将伴随乡村文旅步入发展快车道。希望元和观村积极发展特色民宿产业的做法,能给各地带来一些有益启示。(记者 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