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聚焦建议提案办理系列报道④ | 农民合作社总量位居全省第四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3-12-29 08:53 来源: 十堰晚报
【字体: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要义,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

  2023年十堰“两会”期间,民革十堰市委会提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十堰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记者自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1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过亿元、5亿元和10亿元企业总数分别有97家、12家和3家,全市共培育农民合作社11168家、家庭农场9250家。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刻不容缓

  近日,在竹溪县双竹林场辽叶湖村天麻种植基地里,20多名工人正忙着采挖天麻。65岁的村民周元学举着一个刚出土的又肥又大的天麻,脸上笑开了花:“今年的天麻收成不错,从这几天采挖的情况来看,土岩较多的林地每亩可收2000斤,较肥的阔叶林下最高一亩可收5000斤。”

  辽叶湖村天麻种植基地的丰产丰收,得益于竹溪县林业局招商引资成立的十堰春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大力发展林下药材产业,形成“统一制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加工”模式,提升天麻附加值,同时带动70余人在基地就业,人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这是我市大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缩影。

  2023年“两会”期间,民革十堰市委会在建议中提出,我市是农业资源大市,但远不是农业产业强市,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症结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滞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直接导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在全省靠后。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必须紧紧抓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现代农业建设的“牛鼻子”,攻坚克难加快促进其成长壮大。

  如何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推动山区农业转型升级,正成为全市上下走现代化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聚焦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农业重点产业,对全市重点农业产业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坚持以重点农业产业链为支撑,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农户增产创收为目标,聚焦短板、强化措施、汇聚合力,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高度契合。

  全市有近百家农产品加工值过亿元企业

  位于郧阳区谭家湾镇的十堰绿筷子食品有限公司,每天能生产30万根辣条,这些以香菇粉为原料制成的小辣条,平均每周就能发出一个出口货柜。(资料图片)

  如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民革十堰市委会建议,一是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十堰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全市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把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作为当务之急。尽快出台“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规划,按区域、按产业、按层级,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到乡(镇)到重点村。

  三是要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作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举措。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农业企业在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农业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

  四是要把加强农业企业家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关键环节。将农业企业家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兴市”整体规划,在全市上下营造一个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好氛围。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和实践,我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十堰特色的发展路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01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63家、市级201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过亿元、5亿元和10亿元企业总数分别有97家、12家和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家。全市共培育注册农民合作社11168家,位居全省第四;家庭农场9250家,新增3736家,增量全省第一。全市培育国家、省、市级示范社分别为37家、68家、243家;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为92家、191家。2022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48亿元,增幅25.8%,增速全省第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21.16亿元,实现可分配盈余1.9亿元,带动成员收入普遍高于非成员收入25%以上。

  将继续把经营主体培育作为重中之重

  对于民革十堰市委会提出的建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回复,他们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十堰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奠定基础。根据重点产业链发展规划建立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确定茶叶、食用菌、生猪、水果(柑橘、猕猴桃)、黄酒、木本油料六大特色产业,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服务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科学规划,助推发展质效提升。《十堰市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引》中明确,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计划达到300家以上,其中主营收入过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60家、30家、10家;《关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农民合作社将稳定在10000家左右,家庭农场力争达到12000家;行政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农户入社率达到55%以上;县级及以上示范农场、示范社达到10%以上。

  落实政策,不断激发发展活力。结合省、市重点农业产业链体系建设,合理研究制定产业奖扶政策,将政策向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品牌创建、三产融合发展等产业链中、后端方面倾斜延伸,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完善信贷支持,多途径开展银企对接,协调开辟授信门槛、信贷担保等“绿色通道”,积极组织经营主体向上争取贷款贴息等惠企项目,切实解决融资贷款难问题。今年,全市共为46家省级龙头企业、83家农民合作社、106家家庭农场、两家规模猪场争取贷款贴息2252万元。

  培育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扎实开展特色产业领军人才推荐、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及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涉农企业大学生留(回)堰、“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分层分级分类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为产业发展增添新鲜“血液”。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基础上,我市将进一步强化举措,持续推动“三农”各项目标的落实,始终把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方位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 吴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