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暨京堰对口协作十周年”文学采风活动侧记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4-06-12 08:21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你看景如诗,我看写诗的你亦如诗。

  6月2日至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暨京堰对口协作十周年”文学采风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北京、武汉等地的20余名作家齐聚十堰,深入美丽乡村,走进基层一线,近距离感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十堰带来的巨大变化,了解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两山”转化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与修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

  寻找南水的故乡

  “我怀着团城湖对南水的感恩之情,来到南水的源头。这是恩情无限,这是大爱长存……”尽管来了多次,但看到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北京籍作家郭宗忠心情仍然十分激动。

  “这里的生物种类特别多,空气特别新鲜,景色特别美。”郭宗忠告诉记者,他珍惜每一次来十堰的机会,这几天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就是为了全方位体验十堰这座城市的魅力。“北方的杜鹃鸟声音短促,十堰的杜鹃鸟声音婉转,听起来特别舒服。”

  在郧阳区中华水园同心广场,一条由旧砖铺成的游步道古朴、深邃,默默注视着滔滔汉江。

  “郧阳区用8965块老城旧砖铺设这条小路,代表曾经的郧阳府管辖8府9州65县,为的就是让大家记住那一抹浓浓的老城记忆。”小路的历史让人感慨,为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郧阳先后经历两次淹没、两次搬迁、三次移城,搬迁移民18万人。

  “10年来,十堰累计为北方送去超645亿立方米的水,十堰人民的付出和奉献我们铭记在心,我代表密云区人民向库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北京市密云区作协主席陈奉生连喝两杯从丹江口水库水下30米深的地方打捞起来的水,并专门装了一瓶快递回北京。“一半倒进密云水库,一半给孙子喝,让他也尝尝源头水的滋味。”

  丹江口大坝横锁汉江,一库碧水北上进京。望着水天一色的库区,除了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之外,还会让人产生敬畏。

  “没来十堰之前,觉得家里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你真正走进库区,了解人们的付出和奉献后,你会对每一滴水都有敬畏之心。”中国艺术报社理论副刊部主任邱振刚表示。

  见证京堰协作新成果

  “没想到在大山里能看到这么高科技的产品!”在郧西县河夹绿色低碳数字化新型园区,作家们感受到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带来的新变化。

  在京能十堰热电有限公司的指挥室,全市各换热站压力、流量、温度等数据,都以图表形式呈现在一块大屏上,工作人员可远程调配煤炭、供暖供热资源,提高智慧供热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十堰真是一个宜居城市,四季分明,冬天有暖气。”作家们在点赞十堰的同时,了解到该公司采用城市再生水为工业用水主水源,每年可消纳1300万吨城市再生水,让废水变活水。

  “我们使用丹江口水库里的纯净水以及武当蜜橘,生产的饮料可以说是天然无公害。”在一轻食品(丹江口)产业园,作家们品尝“北冰洋”汽水,在感受十堰好产品的同时,重温儿时的味道。如今,“北冰洋”不仅是北京人的记忆标志,也是京堰对口协作最好的见证者之一。

  在郧西老北街,作家们看到,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镇在现代艺术思维和审美的加持下,已成为一个融合传统与时尚的“新时空”,明清建筑、民国建筑、近现代建筑以及时尚街区在这里巧妙融合,成为郧西夜经济的“新名片”。

  在感怀的同时,作家们更关注这背后“人的付出”与“人的力量”。京堰对口协作10年来,两地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北京累计援助十堰资金22.5亿元,支持项目582个;京堰两地组织选派9批、308名干部交流挂职,合作培训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1万多人次;京能、北控、首创等首都国企投资十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北冰洋、燕京啤酒等54家在京企业落地十堰,有力推动十堰经济社会发展。

  “十堰与北京因水结缘、因水结亲。看到这么多北京的企业在十堰落户,参与城市发展建设,感到十分高兴。真诚希望两地合作力度越来越大,感情越走越深。”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主席李金明说。

  用精品力作回馈时代

  从秦岭余脉到汉江之滨,从工厂车间到“三夏”田野,作家们深刻感受到十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也激发起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希望以文学之笔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凝心聚力。

  “十堰是浪漫之地、洁净之地、美食之地,既是中国商用车之都,也是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此次采风,让我感受到了全新的生命体验。”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曹军庆表示,一定创作出关于十堰的文学作品。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体察观望,一路探究思考。

  所到之处,作家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秦巴大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十堰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武当山之大,可以回应每一个人。想看风景的时候,八百里崇山峻岭集雄险奇幽秀于一身;想看文化的时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博大精深;想看武术的时候,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舒飞廉表示,慢慢了解武当山,成为山的一部分,对生命和生活的领悟就会有新的扩展。

  “十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独特的资源禀赋造就了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形态,相信十堰作家会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作品。”《长江文艺》副主编吴佳燕表示,这次十堰之行,让她深切感受到了生态十堰、宜居十堰和人文十堰。

  “从此,江水在你的视线里流淌。在江面上的倒影里,你看到了秦岭的峰峦,你听到了阵阵渔歌……”在作家邱振刚的诗句里,一株迁徙的树见证了移民的生活。从十堰出发,一库碧水奔袭三千里,见证着京堰两地心手相连的情谊,更见证着南水北调这一人类最大规模的调水壮举。(记者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