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分”出新风尚——我市久久为功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4-07-24 08:00 来源: 十堰日报
【字体:

  编者按: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部署,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办好乡村建设“六件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今日起,本报推出“我市办好乡村建设‘六件事’系列报道”,展示全市乡村建设成果,敬请关注。

  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实行垃圾分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事关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市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把这件“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抓,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乡村建设。

  从典型示范到由点及面 探索形成垃圾分类“十堰经验”

  沙沟,郧西县关防乡一个偏远山村。

  该村曾像不少村庄一样垃圾围村“脏乱差”,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如何改变落后面貌?2019年底,该村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将其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主抓手,结合实际推行“两类四分法”,即初次分“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类,再按“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形态细分。其中,“能卖的”通过回收变废为宝。

  沙沟之变的内核,在于跳出农村看农村,放宽眼界,敢想敢干。不少城市都尚未推行到位的垃圾分类工作,在这个小山村得到落实,并形成“沙沟经验”。

  2023年2月1日,我市下发《关于学习郧西县沙沟村经验推动城乡“垃圾革命”活动的通知》,全面推广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村达60%以上。

  由点及面,“沙沟经验”全面铺开。

  给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化处置,让垃圾变废为宝,村庄“颜值”提升……一年多时间,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结合“共同缔造”,加强激励引导,促进长效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档升级……目前,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垃圾减量达80%。

  设置资源回收屋4座、生活垃圾暂存点7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100%……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像眼睛容不下沙子一样容不下污水和垃圾”的理念深入人心。

  变化带来新动力。各县(市、区)持续宣传教育,强化监督管理,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文明新风尚,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把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到垃圾分类在农村地区蔚然成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变化折射出我市和美乡村建设成效,为绿色低碳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从“新风尚”到“好习惯” “分”出美丽乡村新颜值

  以前是“扔进一个桶”,现在是“细分好几类”;

  以往发力“减源头”,而今实现“再利用”;

  过去是“新风尚”,如今成为“好习惯”;

  ……

  这是久久为功的定力,也是全民参与的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只有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才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才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才能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影响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相应推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记者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