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清晨6点,晨曦初露,丹江口市蒿坪镇寺沟村里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拉网起鱼。
“这个池子一年能产2万多斤鱼,主要销往北京。因为这里水好,产出来的鱼肉鲜、细、嫩,很受欢迎。”丹江口市高低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军涛告诉记者,身旁的养殖基地,20多个大小不一的鱼池里养殖着翘嘴鲌、花鲢、鲈鱼等鱼类。
被宋代诗人杨万里喻为“一声磔磔鸣榔起,惊出银刀跃玉泉”的翘嘴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极高,离水3分钟左右就会死亡,运输难度极大。
上午10点,满载800多公斤新鲜活鱼的运输车启程,将在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抵达北京,再运往“丹江渔村”的各个门店。
12月1日,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茶棚西路的“丹江渔村·小院”门外,一口大鱼池里,一条条丹江口翘嘴鲌欢快游动。
“这些翘嘴鲌是从寺沟村养殖基地用专车运来的,条条鲜活!”丹江渔村的老板张勇告诉记者。
从千里之外把极为娇贵的翘嘴鲌运到北京,让顾客吃到鲜活的食材,这中间要经历什么?
“运输车去丹江口的时候,车厢得装上北京房山的水,然后在丹江口混合着当地的水去养,让鱼慢慢适应。回程时运输车里装的就是这种经过调和的水,把鱼运到北京再进行混合养殖。”张勇介绍,经过南北水调和而成的18℃恒温水,再配上充足的氧气,就能让鲜活的翘嘴鲌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
“每两天需要运送一车,北京的8家门店同时售卖。”张勇说。
11点刚过,“丹江渔村·小院”70间包房和15张卡座已经满座。
“清蒸翘嘴鲌是餐厅的招牌菜,每天要卖出150多条。”掌勺的厨师长曾刚是土生土长的丹江口人,今年33岁,到餐厅工作已经7年了。“我们让北京市民不仅喝上丹江口水库的水,还能吃上来自丹江口的活鱼。”
2014年,“南水”进京,丹江口市和北京市海淀区结为“一对一”协作关系。在两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丹江口农副产品展销基地在海淀区四季青镇成立。次年,展销基地转型为餐厅,取名“丹江渔村”,餐厅80%的食材来自十堰。
“北京市民喝上‘南水’后,对来自水源地的食材也格外偏爱。从此,丹江口翘嘴鲌随‘南水’一同进京,‘游’上北京市民的餐桌,成了丹江渔村餐厅的‘网红’美食。”餐厅经理李磊说。
在“丹江渔村·小院”内,顾客喝的是来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生产的瓶装水“武当山水”,吃的是丹江口翘嘴鲌、房县小花菇等十堰土特产,还有丹江口血桃、武当蜜橘、房县黄酒等伴手礼,就连餐厅装修也融入小木屋、芦席棚、马灯、旧渔船等元素,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丹江口水库旁的小渔村。
“我每个月可以推销1万元左右的十堰农产品。”餐厅服务员王俊霞于2022年从老家丹江口来到餐厅打工。和她一样,渔村的多数员工来自丹江口库区。
“我们希望客人用餐时,更多了解南水北调这一宏伟工程背后的湖北人、湖北事、湖北文化和湖北情。”李磊说。(十堰日报记者 兰瑞文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