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当前,湖北上下将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整体提升战略支撑力、创新策源力、产业竞争力、开放辐射力、生态承载力、文化影响力、区域协同力,“七力”齐发,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战略支撑力
五大支柱产业携手冲刺破万亿
华灯初上,九峰山实验室灯火通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程诚
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支撑作用。
支柱产业冲万亿,开年就够拼!
2月4日,省经信厅摸排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省共有10271家规上工业企业假期加班生产,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比重51.6%,数量首次破万、创历史新高。1980家规上工业企业连续生产不停工,占比9.9%,较去年同期提升3.4个百分点。
其中,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三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不少企业春节期间生产线不停歇,为持续跃升积蓄新势能;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加足马力,开年即是冲刺跑,力争实现“万亿”突破。
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
今年央视春晚上,一束来自武汉光谷的光直冲天际,让世界瞩目。此时,在武汉光谷,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华工科技、飞瓴光电等一批光电子信息企业依然延续往日的忙碌,奋力夺取首季“开门红”。
春节期间,武汉华星光电近万名员工坚守岗位;智能厂房内600余只机械手臂、上千台自动化设备接力、协作,24小时生产不停歇,确保全球显示屏幕市场正常供应。飞瓴光电春节期间灯火长明,实行三班倒,生产线不停运转,确保春节后订单按时交付。2月2日,华工正源一批员工提前返岗,全力保障高速率光模块等关键产品交付。
新年开新车,汽车制造忙。
大年初八,车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岚图智能制造工厂恢复忙碌和活力,生产节奏调到紧张模式。“1月已交付新车8009辆,同比增长14%,迎来新年开门红。”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今年将推出4款以上全新产品或改款车型,全力冲刺全年20万辆的销量目标。
开辟更多新场景,大健康产业不断追新。
春节假期,国内酶制品龙头企业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数十名员工坚守一线。“从2006年自建工厂以来,发酵生产从未停歇过。”董事长詹志春表示。从饲料酶、食品用酶,到医药酶制剂……新华扬一直在解锁酶的更多应用场景,去年业绩逆势上扬。今年将继续加快科技创新,在畜牧、功能性蛋白及人类健康领域发力。
向“新”攀高,现代化工及能源产业聚势突破。
兴福电子,今年湖北首家上市企业,也是国内最早从事湿电子化学品研发的企业之一,用一滴“酸”点硅成芯。电子级硫酸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的智能生产线平稳运行。董事长李少平表示,将进一步在产品纯度上下功夫,为国内半导体制程更精密的需求提供原料来源。
用空气将电留住。春节期间,位于孝感应城市的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30余名职工坚守在岗,保障稳定运行。近1个月前,这座“空气充电宝”全容量并网发电,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预计全容量投产后,年发电量约为5亿千瓦时,可满足应城地区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
“人歇马不歇”,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智造”加持。
1月30日,大年初二,宜昌市猇亭区安琪生物科技产业园,智能工厂内多条生产线一派繁忙。“酵母生产、包装、装箱、码垛等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酵母生产部主管刘新畅介绍,春节是销售旺季,智能化减轻了工人工作压力,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近3倍。
新年开新篇。更拼、更实的干事热情,涌动荆楚;更高、更新的产业集群,拔节生长。五大支柱产业携手冲刺破万亿,指日可待。
创新策源力
八座大科学装置加速迈向世界一流
2月4日,武汉光谷科学岛,航拍宛若“三块鹅卵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建筑工程已基本完工,科研装置将进场安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在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的创新策源功能。
2月3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学岛大科学装置聚集区,一座形似眼睛的建筑拔地而起,其基建工程已经完工,设备正陆续进场调试。
这一名为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的大科学装置,能全面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为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工程建设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打造未来“中国地镜”。
大科学装置也被称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的的大型科研装置或设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国之重器。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有48%来自大科学装置。依托大科学装置,科学家们挺进科技“无人区”,完成从0到1的原始创新。
2014年对外开放运行的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是位于我省的首个大科学装置。
运行11年来,该中心已累计运行超9万小时,创造了64T(特斯拉)平顶脉冲、94.88T双级磁体场强等多项世界纪录,为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等133家国内外科研单位提供科学研究服务1984项,相关科研论文已在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发表1821篇。“我们的强磁场,如果将来做到100T,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科学家如果想做这个领域的实验,就会到我们这里来,这就是原始创新策源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
近日,该中心再迎重大突破。中心李亮教授团队,成功实现全球最大单机功率风力发电机(26兆瓦)的原位退磁与退磁后的再饱和充磁。
中国风能协会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风机装机量大幅攀升。陆上风机使用寿命一般为20年,预计我国在2025年之后将迎来风机退役高峰期。目前,永磁风力发电机是国内主力机型,风机维修或退役回收均需退磁处理。
“传统的整机加热退磁工艺,能耗大、污染重、报废率极高。”李亮介绍,采用最新的原位充退磁技术,可实现充磁用时100毫秒,整极退磁不到200毫秒,能耗不到加热退磁技术的1/100,已在企业实现应用,解决了整个风机行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湖北已建和在建大科学装置已达8座。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正在荆楚大地加速形成,将为湖北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整体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
产业竞争力
重点项目开启“集群式冲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加快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虽然没和父母一起过年,但我并不孤单,有同事的陪伴、有公司的关怀,这是个忙碌但温暖的新年。”
1月29日20时,位于武汉新城的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项目部灯火通明。生产车间里,湿法工程师洪绍鑫正和同事们紧张调试设备。
去年11月,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项目开始搬入设备。先期在长飞先进安徽芜湖基地碳化硅产线积累工作经验的洪绍鑫和同事们分批来到武汉,参与武汉基地设备调试、量产通线工作。
洪绍鑫原本打算把父母从江苏南通接到武汉一起过年,因为没买到票只能作罢。“今年是我的而立之年,也是长飞先进武汉基地冲刺投产的关键之年,父母都鼓励我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长飞先进武汉基地是武汉新城诞生的第一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与生产。
长飞光纤执行董事兼总裁、长飞先进董事长庄丹说,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电力电网、轨道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而我国拥有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最大应用市场,发展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长飞先进武汉基地项目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武汉基地尽快投产,春节假期,100多名工程师和300多名建设人员放弃休假,驻守现场调试设备、建设厂房。“预计4月底5月初可实现量产通线,随后启动良率提升和产能爬坡。”
人勤春来早。武汉市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深踩油门”加速跑。
1月21日,小米集团第三座智能工厂、位于武汉的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工厂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春节期间,小米集团大家电部负责人仍与光谷保持密切沟通,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力争项目年内投产、明年大规模量产。
1月23日,留守校园过节的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成员们仍在紧张调试“神农”人形机器人,为其不久后的正式亮相做足准备。2024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商用元年。在武汉,劳动者、神农、天问等一批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去年印发的《武汉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武汉每年将安排至少4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包含人形机器人等在内的13个细分领域。
1月26日,海尔卡泰驰项目在光谷完成注册。该项目将通过数字工厂、线下零售和互联网营销相结合,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春节期间,双方人员仍保持工作状态,商定如何推进项目进一步落地。
一批已经投用的重大项目春节期间不停工不停产,在确保全球产业链稳定的同时,奋力争取首季“开门红”:春节假期,武汉华星光电近万名干部、员工及合作伙伴和往年一样坚守岗位,稳定供应全球客户;大年初五,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一片忙碌,值班技术人员认真调试轮胎模具激光清洗装备,为不久前收获的行业头部客户订单做好发货准备;春节期间,国药动保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全员在岗……
新年伊始,重点项目开启“集群式冲锋”,是对湖北GDP入列“6万亿俱乐部”新气象、新起点、新征程的最佳诠释。这些项目将充分发挥湖北制造大省和产业大省的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整体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
开放辐射力
武汉多条近洋直航航线拉近世界
繁忙的武汉阳逻港码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胡玲玲 胡艳
全面提升陆海空三大“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功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1月31日,装载9170立方米散货的鸿熙1号轮从武汉阳逻港起航,开往印度尼西亚拉博塔港。此前,鸿熙1号轮自印尼拉博塔港满载6000余吨MHP(镍湿法冶炼中间品粗制氢氧化镍),于1月27日抵达武汉阳逻港,这是印尼直航航线开通后到港的第六船货物。从除夕到正月初三,港口吊装转运,大卡车来回穿梭,卸完又装,忙个不停。
整个春节期间,武汉阳逻港基本没有停歇。湖北港口集团提供的一份清单显示:初三接康顺88号轮,卸5000余吨,初四完工离泊;初五接新纳斯2号轮,卸4400吨,初六完工离泊。
此间,汉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队教导员蔡晨和几名队员,一直在码头坚守执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上N95口罩和手套,跟随蔡晨一行上船检查。
沿着近乎垂直的舷梯向下,小心地穿过仅能容身的通道,绕过滴水处,再爬楼梯进入货轮。蔡晨介绍,执法检查时,设备要佩戴齐全,全程打开执法记录仪,一上午要巡查三次,不停地上上下下,相当于要爬20层的高楼,下午、晚上还要继续。随行的辅警小汪介绍,工作不到半年,瘦了约50斤。
“平时上船执法,是边检、海关、海事三家一起联合查验,这样可以提升效率,为船方节约时间。”蔡晨如是介绍。
首次运货来武汉港的船长、大副在船边笑脸相迎。船上的一间会议室门口,贴着边检站送来的春联,洋溢着喜气。大副王峰点赞:“联合查验只要一个多小时,像沿海大港一样高效,节省了不少时间。”
“我2008年就在这里工作了,那时周边长满了芦苇。这几年,武汉港一天一个样,出入境船舶越来越多,武汉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蔡晨还不忘拿数字举证:今年1月到港货物同比增长了4倍多。“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他说。
近年来,阳逻港牢记嘱托,紧扣“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不断强化其在长江航运的枢纽地位,发挥港口服务流域经济发展、沟通全球物流集散的“支点”作用,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枢纽港。
“自2019年以来,湖北港口集团相继开通了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及印尼5条国际直航航线,作为长江中游核心枢纽、中部地区最佳出海口,构建点对点一船到底的运输新模式,为湖北外向经济的蓬勃发展抬升发展新标杆。”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帆如是表示。
生态承载力
“智慧手环”二十四小时守护一江清水东流
2月2日14时许,湖北省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实施屏幕截图(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切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之以恒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
2月2日,大年初五,湖北省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依然24小时守护荆楚大地生态环境。实时数据显示,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达标,长江湖北段水质继续保持在Ⅱ类水质。
当天14时左右,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技术室主任迟浩点开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武汉空气质量指数(AQI)为60,实时空气质量为良。“哪怕是春节假日期间,长江大保护智慧平台也会24小时不眠不休,织密监测监控‘一张网’,时刻守护着母亲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迟浩介绍,这一智慧平台如同为母亲河戴上了“智慧手环”。
2022年3月,湖北省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正式投用。该平台整合全省重点污染源、地表水、大气环境质量等多个监测数据系统,能够实时展示水环境、大气环境、企业污染源监测数据,并开展关联分析。
多个数据系统叠加,让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更加“耳聪目明”。以地表水环境质量安全为例,一旦监测发现断面水质超标,平台可通过相关点位的污染源信息,迅速“吹哨”,通过溯源和分析锁定可疑排污对象。
2025年1月28日,智慧平台发出水质预警信息提示,自1月26日12时起,黄冈市倒水河冯集断面总磷浓度升高,氨氮、高锰酸盐等指数持续超标。
第一时间,黄冈市生态环境局红安县分局工作人员奔赴倒水河沿线开展巡查管控,通过先后到生态补水渠道、倒水河、太平河等沿线利用无人机巡飞,及时发现并化解河道淤堵、水流不畅等风险隐患问题。
经分析研判,因近期红安县干旱无雨,倒水河冯集断面上游流量小且流速较缓、水体自净能力差,同时外来返乡人员骤增,生活污水产生量增大,冯集断面各项指标暂时升高。
为保障水质达标,红安县生态环境部门成立巡查专班,每天针对畜禽养殖、涉水企业和沿线采砂点等突击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水环境问题;同时,加强倒水河冯集断面上游沿线水质监测力度,防范化解水污染风险安全隐患。
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共接收报警信息4669条,完成处置4660条,异常数据报警处理率超过99%。
眼下,为了更好监管长江入河排污口,智慧平台正承担着一项全新的任务。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湖北入河排污口数量众多、涉及面广,迫切需要采取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对排污口实施动态监管。为此,依托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湖北建设入河排污口综合监管应用系统,涵盖排污口的基础信息、排查成果、监测数据、整治情况等,为精准有效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提供坚实基础。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充分利用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依托入河排污口综合监管应用系统,建立健全调度通报机制,同时定期调度各地市、区县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对工作滞后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排污口监管目标任务,为美丽湖北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影响力
百万游客密集打卡“神·武·峡”
假期里武当山吸引大批游客游玩。 (十堰文旅局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理略 通讯员 鄂文旅
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我喜爱湖北,宜昌的峡江风光、武汉的都市风景都太吸引人了。”2月1日,带着无限眷恋的泰国游客卢春思,依依不舍地登上回家的飞机。
2025年春节假期,湖北经典旅游线路——“神·武·峡”吸引了百万游客蜂拥而至,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打卡地。
神农架银装素裹,变身“南国雪乡”。神农顶雪后初晴,熠熠生辉;神农谷的雪后云海如梦似幻,天际岭辽阔壮美。夜晚,在木鱼镇看完大型情景剧《秘境神农架》,广州游客陈泰晖兴奋地说:“以前就知道神农架自然风景好,这次不光看了绝美雪景,还感受了当地独特文化。”
除了赏景,不少游客冲着滑雪而来。武汉游客李嵩带着儿子在神农架国际滑雪场畅玩两天,“以前我们也来过,今年滑雪场有了新变化,推出的神农架梆鼓舞表演,好热闹,也让孩子了解到非遗项目。”李嵩道。
作为知名道教圣地,武当山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春节假期前5天,武当山接待游客45.12万人次。“非遗武当年·绽放中国年”主题活动精彩纷呈,“道乐坊”专场表演中,悠扬的道乐在山间回荡,让游客仿佛穿越千年,领略道家文化的深邃。
“非遗年·荆楚武当市集”上,特色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武当剑、道教法器、武当泥人等,每一件都承载着武当山的历史文化。武当迎春祈福活动中,游客们怀着虔诚之心,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玉虚宫花灯展更是美轮美奂,五彩斑斓的花灯将古老的宫殿装点得如梦如幻。
来自美国的游客大卫竖起大拇指说道:“武当山太震撼了!这里的建筑气势恢宏,文化活动也特别有意思。道乐表演让我对中国的道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市集上的手工艺品我买了好多,回去送给朋友们。湖北有这么棒的地方,在世界上肯定会越来越有名!”
大年初一起,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颜旭东就开始上班,“过年生意不错!接待入境团近千人,国内团散客报名踊跃,整个春节我们接待游客会超15000人。”
长江三峡一日游是爆款。颜旭东介绍,春节假期不少省外游客落地宜昌后,选择本地参团体验“两坝一峡”游轮游,并前往三峡人家景区感受土家风情。
宜昌举办的屈原文化主题新春灯会,结合春节习俗和核心旅游资源策划推出的精品旅游线路“祈福之旅”,成为热门打卡项目。位于宜都的三峡千古情景区举办的“狂欢中国年”活动,将大型演出、非遗技艺、流动集市、音乐会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吸引大批游客在游玩中感受传统文化。
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沐馨说:“三峡的风光一直让我向往,在宜昌、在三峡,无论是风光还是人文都值得深度体验。这次湖北行,回去我就推荐给更多朋友。”
区域协同力
“金三角”高铁大环线呼之欲出
襄荆高铁宜城汉江特大桥汉江主桥顺利完成中跨合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悦 通讯员谢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汉襄宜“金三角”,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从襄阳东津新区绵延至荆门市漳河新区的襄荆高铁,116公里的线路呈南北走向,蜿蜒向前。2月3日,大年初六,年味尚浓。沿线数千名工人春节假期放弃休息,俯身铺轨、攀爬架电。
“大家都盼着2025年通车,慢不得。”说话间,中铁大桥局襄荆高铁宜城汉江特大桥无砟轨道班组组长王国勇正指挥龙门吊铺设轨枕。
摊开地图,湖北宛如一只“飞燕”。武汉靠东打头,襄阳、宜昌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犹如两翼。目前,汉襄宜金三角,武汉至襄阳最快72分钟,武汉至宜昌最快103分钟,襄阳与宜昌之间则需要3个多小时。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是20多年前“省域副中心城市”“一主两副”概念的提出者。他回忆,20余年前,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就是为了破题区域协调发展。当时,从武汉坐火车到宜昌需要6小时。受交通限制,鄂西北、鄂西南许多城市接受武汉的经济辐射十分有限。
如今,从省域副中心城市到“一主两副”、三大城市群、三大都市圈,再到汉襄宜“金三角”,武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襄阳、宜昌加速提升能级,区域性中心城市底色更足,各项经济指标明显领先于中西部非省会城市。
眼下,正在修建的襄荆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与已经建成通车的汉十高铁、汉宜铁路恰好形成汉襄宜“金三角”高铁大环线。
这条环线的行走路径如何?从武汉铁路枢纽出发,经汉十高铁到襄阳,再沿着襄荆高铁抵达荆门,从荆门经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抵达宜昌,而从宜昌既能沿着汉宜铁路回到武汉,也能沿着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回到武汉。
按照施工计划,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襄荆高铁都将于今年年内建成通车。届时,武汉、襄阳、宜昌彼此将实现1小时左右的通勤。尤其是襄阳至宜昌,两地通勤时间将由原来3个多小时压缩至1小时。
1小时通勤圈意味着什么?
在秦尊文看来,1小时通勤圈意味着可以形成城市群、都市圈。高铁环线为汉襄宜金三角建设提供了交通上的硬支撑,人流、物流、信息流将实现更高效率的互联互通,未来有望形成一个武汉大都市圈,释放出“1+1+1>3”的集成效果,形成良性互动、功能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随着高铁大环线的来临,这些正变得未来可期。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