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起势见精神。春节期间,宜昌市一批企业不停工不停产,铆足干劲,全力冲刺“开门红”。从工厂车间到建设工地,处处展现出“拼”的劲头,“争”的勇气,“抢”的姿态。企业员工坚守岗位,加班加点,以实际行动拼经济、抓建设,为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宜化氯碱新能源项目:300多建设者坚守一线赶工期
春节假期,宜化氯碱新能源工地不停工,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通讯员杨少军 摄
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宜化氯碱新能源项目现场,300多名建设者坚守一线赶工期,奏响新春“奋进曲”。
早上7点多,项目指挥长王猛已经开始了当天的安全巡查。“每天我都会在项目现场盯守,一旦发现不文明施工或安全隐患,就要求及时整改。”
宜化氯碱新能源项目主要承接宜化集团原猇亭园区和宜都园区的烧碱产能,开发氯化聚乙烯(CPE)、高纯氢气、高纯电子化学品等下游产品,并为园区其他企业提供烧碱、氯气、氢气、盐酸等资源。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用地面积约536亩,对推动宜化集团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春节项目不停工,300多名建设者在各个作业面上忙碌着,或吊装设备、或进行钢结构施工、或焊接管道……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除了每天现场巡视外,王猛还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时掌握项目进度。他说:“项目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每天盯着,心里才踏实。”
抓安全、盯进度、解难题……去年项目启动以来,王猛一直泡在工地现场,没有节假日。“这是宜化集团迈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新赛道的重要工程,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想把工程做到最好。”
屈代玉是一名土建烧碱技术员,家在秭归。今年春节,他选择在工地上过年,但是心里却暖暖的。“除夕当天,项目部邀请大伙儿一起在工地团年。过年期间,我们跟家人视频拜年。”
据介绍,屈代玉还参与过宜化55万吨氨醇项目建设。他自豪地说:“以前,白洋园区是一片山坡和洼地,如今都变成了新厂房,以后越来越多的宜昌年轻人可以在家乡就业了。”(记者赵璟一、 通讯员刘超)
安琪酵母:智能化加持 年产能破万吨
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在位于伍家岗区的安琪健康食品产业园全自动生产车间,机械臂上下翻飞,AGV小车来回穿梭,一包包酵母产品从生产线鱼贯而出,经过检测、包装后,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正月初四我们就全面复工了,抓紧生产当前市场上紧俏的小包装酵母产品。”安琪酵母园区工厂酵母生产部副部长邹洲说。与此同时,同园区内的健康食品原料生产线,以及生物产业园内调味品、营养健康生产线也打响了新年生产“第一枪”。
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在忙碌。10余条生产线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已实现全过程智能化自动控制。机械臂、传送带、码垛机、提升机……仿佛拥有了智慧“大脑”,装袋、封箱、传输、堆码……有条不紊。
去年春节生产暂停间隙,酵母生产部完成了对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改造的成效已经显现,目前车间产出的产品覆盖3克到25克不同规格,约有200多种。” 邹洲说,以前下料系统、称重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都需要人工操作,现在只需要调整系统参数,半个小时就可以实现不同规格产品的自由切换,“即便是满负荷生产,大家也能从容应对。”
今年春节前,为进一步应对产品多元、订单增加、时间紧迫的生产要求,酵母生产部组织开展了缠膜环节的技改,力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日期间,我们一边生产,一边试运行自动缠膜机,边生产边改进,目前来看已经达到了改造预期。”邹洲说。 此前,产品缠膜环节每班需要两人负责,每次需把成品转移至空地后操作,手动完成缠膜后摆放至待发货区由叉车转运。酵母生产部新增自动缠膜机,设置程序、调试系统,将其与MES智能生产系统以及AGV、RGV等智能设备做好对接,实现码垛、RGV运输、自动缠膜、AGV取货等环节的全自动操作,减少了人为参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年实现经济效益65万元。
眼下,企业酵母生产车间正开足马力生产。“复工以来我们保持高负荷运转,平均每天可生产250万包酵母产品。”邹洲说。
在智能化加持下,这个酵母智能化生产车间的酵母小包装产品年实际产能已突破1万吨的设计产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量。(记者马林、 通讯员杨李根)
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下游企业不停产 有机硅就地转化
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在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有机硅单体一车间,设备员刘睿涵正带领工人进行巡检,查看设备是否有滴漏等安全隐患。春节期间,他与同事们在短短几百米的生产车间里来回巡检近百趟。
在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颠覆了传统化工企业生产模式,从原料到成品,全程由机器完成,无需人员操作,厂区安全、地下管网借助智能技术可实现无死角查看。在智慧化生产车间,大大小小的罐体中,化学物质相互接触,发生奇妙的反应。在中控室,偌大的显示屏上,厂区生产一览无遗,轻点鼠标,便可进行智能化控制。
“有机硅单体是制备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的原料,由几种基本单体可生产出成千种有机硅产品。产业链下游会追随中上游企业集聚,以减少运输等成本。”有机硅单体一车间主任易晓明告诉记者,依托有机硅单体,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可以生产硅油、硅橡胶以及硅烷偶联剂等系列产品。春节期间,有机硅单体一车间不停产,160多名员工三班倒维持正常生产,一部分有机硅单体直接通过管道输送到下游企业,春节期间,该车间生产4000吨单体,为新春“开门红”蓄积能量。
有机硅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不仅作为航空、尖端技术、军事技术部门的特种材料使用,还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纺织、汽车、机械、皮革造纸、化工轻工、金属和油漆、医药医疗等领域。
兴发集团于2010年开始进军有机硅行业,在已有年产40万吨的有机硅单体的生产基础上,2022年3月,兴发40万吨/年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目前,40万吨/年有机硅新材料项目(一期)已经建成投产,猇亭区形成8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产能跃居全国前三。
头部企业“引擎”轰鸣,下游产业聚链成群。猇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迈高、正安等有机硅产业链企业,配套建设了20.5万吨/年的110硅橡胶、107硅橡胶、密封胶、硅油等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项目,实现单体就地高值化转换。
猇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期间,汇富、兴越、隆桥硅等兴瑞有机硅的下游企业不停产,实现了有机硅单体的就地转化。
“随着正月初八全面复工,槽罐车将陆续进厂。”易晓明说,虽然下游企业就地消耗了一部分有机硅单体,但春节期间物流停运,还有一部分有机硅单体暂存于罐体中,节后将陆续发货。(记者杨春艳、 通讯员李文洪)
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50余项研发成果换来市场“C位”
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记者走进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流水线上,丁基橡胶原材料经过混炼自动配料投料、硫化自动配料、第六代喷涂机器人自动喷涂等16项行业首创的智能制造工序,变成了一个个医用丁基胶塞,被传输带送入包装车间。
“2024年,公司口服液用丁基胶塞胶垫产值和销售额达 1.7 亿元,同比增长 11%,上缴税收2223万元。今年,已获得20亿只医用丁基胶塞订单,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赶制订单。”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宇环说。
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型医药包装产品材料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口服液用胶塞胶垫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已超60%,原料药用密封圈占有率已超80%,位居全国第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什么让产品占据市场“C位”,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佑明坦言:“公司有一个‘制胜秘籍’,从2021年开始,每年将8%的销售收入投入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已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300万元,通过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获得了市场份额,成为太极集团、扬子江药业、联邦制药、哈药集团等50多家全国知名药厂的首选供应商或独家供应商。”
傅宇环介绍,为了专注药用胶塞胶垫细分领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及宜昌活化再生丁基橡胶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深入开展自动化改造及新产品研发工作。
长春一家药物研究所在研制一种转移因子试剂时,找了多家药品包装企业也没有选到适配的胶塞产品。药物研究所与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后,公司6名研发人员经过2个月的技术攻关,为药物研究所提供了12种备选配方。随后,药物研究所通过相容性试验,从中适配出2种配方,解决了药物研究所药物包装方面的难题。
“公司科技投入培育了新质生产力,换来了自动喷涂机器人、自动灯检、自动除边上料等50余项研发成果,生产工序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将口服液用丁基胶塞最小做到7毫米,最大做到46毫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带动了行业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工艺改进,延伸了产业链,带来了1000万元的经济附加值。”湖北华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奕钢说。
“今年,公司以去年8%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经费,开展预灌封、卡式瓶类新产品的研发。”傅宇环说,公司成立多个战略项目小组,按照优先级、正常级、未来级三步走方式,逐渐步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记者龚昌俊, 通讯员王志铭、丁书雅)
宜昌福美园食品有限公司:淡水鱼穿过“隧道”香飘全国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位于当阳市玉阳街道的宜昌福美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美园公司”)二期淡水鱼加工项目生产车间看到,几十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企业正开足马力,争分夺秒赶订单,力争实现“开门红”。
宰杀、开背、冲洗……工人们在自动化流水线上默契配合熟练操作,几道加工环节下来,一条条大白刁、武昌鱼等鲜鱼就变身为鱼块、鱼头、鱼糜等多种产品。
“今年1月,我们接到的订单金额有1300多万元,预计2025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福美园公司负责人王军向记者介绍企业经营情况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走进鱼头加工车间,这里非但没有鱼腥味,反而充满了诱人的香味。原来,这些鱼头、鱼块通过腌制、调味、去腥,变成了独具风味的美食产品。王军说,它们穿过“速冻隧道”,从传送带进去到冻好仅需30分钟,就能牢牢锁住鲜味,“下一站,这些鲜美可口的‘当阳味道’,将跨越千山万水香飘全国。”
据了解,福美园公司二期淡水鱼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共建设智能化生产线3条,淡水鱼日加工能力达150吨。该项目于2024年12月建成投产,为当阳农业产业做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当阳是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水产品质量上乘且产量大,为水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推动当阳不断向水产品加工强市迈进。”当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揭兴伟、 通讯员杨璐)
(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