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咸宁:聚焦支点建设,强基固本激发活力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5-02-16 11:20 来源: 香城都市报
【字体: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要求“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如何扛起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责任担当?

  咸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在发展中找准定位,在改革中破立并举,在创新中释放活力,推动各领域、各层级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

  培育绿色生态底蕴

  好生态是幸福之基。

  2024年2月,咸宁市造林绿化技术正式实施,让“好种树”有了依据。全市大兴“植树造林”之风,完成营造林22.2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居武汉都市圈第一。

  全市实施四级林长制度,5269名林长到责任区域开展巡林活动119415次,解决林业发展重难点问题552个;建立了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7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建成了6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森林公园、7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石漠公园。

  好生态兴产富民,润泽一方。

  我市聚焦一枝花(桂花)、一根竹(楠竹)、一滴油(油茶),种好“产业树”,打造产业集群。

  咸安区桂花镇兴建起桂花产业相关联的网店400余家、合作社26家,年销售额达2亿元;“吃干榨尽”鲜桂花,产品附加值翻上8倍;桂花品牌营销、文史农旅融合,实现从“卖桂花”到“卖风景”的跃升;楠竹、油茶以“生态+”或“+生态”的模式,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市场交易中显化和实现绿水青山价值。

  筑牢交通事业底盘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咸宁境内武广高速铁路、京广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密集交织,全市高铁的辐射总里程已经达到6600多公里。

  除了北上广深等“主动脉”全部打通之外,我市以“加密、提质、互通”为主攻方向,加速推进通城至修水高速公路、咸宁南外环高速公路、赤壁长江大桥东延线等高速公路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高速公路7条,总长度528公里,“五纵三横三联一环”的高速公路网逐步成型。

  积极探索“四好农村路+”模式,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普通公路完成投资35.4亿元,完成路面1401.1公里,我市获评全省第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拥有2个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4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5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

  陆路畅通,水陆并进。我市规划长江咸宁港项目,着力打造集港口综合发展区、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发展区、城港融合示范区于一体的现代化港口。

  我市着力建设畅通便捷、经济高效、便民利民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我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拉满物流枢纽建设“进度条”。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的物流园区14个,成功培育国家A级物流企业共计33家;已建成县级智能分拨中心6个,镇级节点64个,村级节点945个,县、镇、村农村物流配送服务覆盖率均达100%;构建了功能完善的“3园+6心+70末端示范站”的城市三级配送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物流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挖掘科技创新底力

  创新驱动大潮澎湃,千帆竞渡勇进者胜。

  2024年,我市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频频布局,深度对接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新支柱新赛道破浪向前——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家,同比增长45.7%,排名全省第3位。

  维达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全省“独角兽企业”(全省仅9家),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全省百强高企,均实现零的突破。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同比增长18%,排名全省前5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7%。

  融入武汉都市圈、“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咸宁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加快实施“满园轮替”计划,侧重招引科技型、成长型“种子”项目,抢滩发展新高地。截目去年年底,入驻正常运行企业(非咸宁)达到141家,孵化引进科创企业来咸建设生产基地54家,“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链上发力,产业跃升。去年4月15日,“湖北科创供应链线上平台”咸宁专区正式开通,截止1月28日,入驻企业达到5324家(全省第3位),接入企业完成需求对接1630项(全省第2位),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1亿元,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开启了“新新”向荣的新未来。

  孕造健康城市底气

  “一老一小”是关乎亿万家庭福祉。2024年,市卫生健康系统全力推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咸宁经验在全省推介。

  作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我市大力推进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办养老机构,全市6个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职各领衔1个公立医院办养老项目,已投入运营11个。

  我市先后出台了“养老托育服务”“医养结合”等配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市医养结合床人比14.3张/千人,居全省市州第一;12家县级医院和19%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已建托育服务指导中心7家,实现市本级和6个县(市、区)全覆盖。

  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医疗需求开展入户调查,实现一人一档;持续改善老年人就医体验,我市创建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99家,创建比率达97.75%;打造公立医院办养老品牌,做足“温泉+”、“中医+”等特色医养,吸引百万老人来咸养老、健康旅居。

  坚持托幼一体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积极探索“家庭托育点”模式,争取到中央、省投资托育项目42个,项目总投资达到2.54亿。目前全市共有托育机构118家,托位10641个,5家托育机构获得“全省示范性托育机构”称号。

  构筑民生保障底座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发展大局。

  去年,咸宁市人社部门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06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74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20人,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3552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761人,新增返乡创业3945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74.32%、377.42%、258.40%、178.32%、118.13%、136.03%。

  我市在全国创新开展“引才专列”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组团赴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重点高校招才引智,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1000余人。

  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高校毕业生服务月”等系列专项招聘活动464场,服务各类用人单位7410家次,发布各类就业岗位22.41万个次。

  结合建设康养城市定位,组织开展“咸宁护工”养老护理员高级培训班81个班次,先后组织153家次医院、家政公司、养老机构为培训班提供就业岗位4178个。

  同时,我市针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员、残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就业创业培训,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76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8%。

  深入实施“我兴楚乡·创在咸宁”返乡创业行动计划,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30笔、31.29亿元;新增返乡创业人员3945人,带动就业18207人;建成返乡创业园18个,累计入驻创业实体近2000个、带动就业近3万人,累计获得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奖补资金1179.5万元。

  擦亮文明实践底色

  共品团聚美食,共享发展红利。1月14日以来,由咸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香城都市报和永安街道、浮山街道、温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的“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春节”社区百家宴陆续热闹开席,街坊邻里欢聚一堂,欢喜过大年,真正实现百家宴、一家亲。

  百家宴上百花艳,文明之风处处传。

  在咸安区永安街道三元社区兴旺家园小区,居民们聚在一起写春联、挂灯笼,社区里红缨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孩子齐上阵,为居民带来了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让大家在感受春节氛围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

  在温泉街道学府社区长乐小区百家宴上,来自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到社区沉浸式感受中国的年文化,塔吉克斯坦籍留学生肖可用俄语深情演绎经典歌曲《喀秋莎》,“国际范”与邻里氛围完美交融,全场掌声雷动。

  一家出一品,百家成宴席。

  在百家宴上,社区居民们纷纷端出了自家精心烹制的“硬菜”,大家团围坐品尝美食,感受邻里之间的温暖。白鹤村六组(曾家湾)村民蔡玉莲喜不自禁地说:“我在村里住了70多年,还是头一回参加这么热闹的百家宴,真开心!”

  盛世千家乐,新春百事兴。

  在百家宴上,社区(村)党委、下沉单位、小区(村)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桂乡管家和、返乡能人、社区志愿者聚焦美好社区建设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共商共建共享新途径,真正体现了聚百家宴,联百家心,兴百家事,暖百家心。

  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百家宴和社区文化节为载体,不断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营造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美好生活氛围,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风吹遍鄂南大地。”

  深耕幸福咸宁底里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咸宁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将文明创建作为让人民满意的幸福工程,深耕文明沃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幸福可见、可知、可感。

  “凉茶奶奶”徐桂梅、“白车侠”杜志军、“逆游老兵”周尚洪……近年来,在先进榜样的引领下,咸宁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去年,3人当选“中国好人”,4人当选“湖北好人”。

  走访慰问困难群体,送去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清洁家园·万人洁城”,街头巷尾一片“志愿红”;春运“暖冬行动”开启,一群红马甲引导旅客文明乘车……如今,越来越多的咸宁人以善意助人,诠释奉献之美。截至去年末,全市共注册志愿者人数63余万人,累计开展活动5.1万余场,志愿服务时长327万小时。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于气质。

  我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引,持续整治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方面短板。去年,中心城区新增停车泊位20499个,建成口袋公园12个、城市客厅驿站和家具样板区49个,整治井盖4965个,新增和维修路灯9057盏。

  咸宁在不断更新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注重市民精神风貌的提升。去年,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强国复兴有我等各类活动200余场,在重要节日节点开展教育活动100余场,全面筑牢“信仰之基”。

  一座幸福之城的最好注解,便是惠民利民。

  去年年底,我市举办6场“知音湖北·2025欢喜过大年”咸宁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聚焦群众所想所盼所需所求,在团市委的组织下,93个寒假“爱心托管班”陆续开班,解决我市少年儿童寒假“看护难”问题;依托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咸宁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将服务送到家门口。

  去年,“文明宣传进社区暨社区文化节”文明实践活动惠及群众30万人次,万余名“桂乡管家”解难3800多个。195位热心市民成为文明观察员,协助反映解决问题245个,8个文明实践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3个文明实践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文明实践项目。

  文明的城市,正在成为人民幸福感的源泉。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安全护航发展,发展必须安全。

  去年,市应急管理局围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突固本强基,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6.8%、20.5%,有效应对2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4轮极端强降雨侵袭,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全市有8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未成年人“零溺亡”等9项工作受到省政府、省安办领导充分肯定。

  2024年,我市以咸安区为试点,在全省创新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体检”帮扶行动,并在全市全面推广,我市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重大隐患排查数量、整改率、质效等三项关键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相关经验被省安委会简报推介。

  去年,我市调整完善市安委会和18个专委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明确教育、应急等16家安全监管责任牵头部门,梳理出工贸企业21.7万家,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去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去年汛期,市应急管理局坚守“不亡人、不决堤”底线,严格落实“三个责任人”驻坝蹲守制度。向553座水库防汛“四个责任人”发送履职告知书,完成全市头顶塘、山洪沟、地质灾害点地理信息平台标注。长江水位三涨三落,12天超警戒水位,无一溃堤,获得国家防总工作组高度肯定。成功应对4轮极端强降雨侵袭,无一伤亡,通城、崇阳8起成功避险避灾案例受到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水火无情,干部有为。市应急管理局还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各乡镇消防救援所人员力量按照常备力量和长期力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组建,同时整合乡镇机关干部作为长期力量,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全区域覆盖。去年,全市实现森林火灾零发生。

  去年,我市推进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投资472万元,完成市应急管理信息化(二期)项目建设。编修市级专项应急预案36个,开展各类应急演练200余场次,参演、参训近万余人,锻造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大仗能打胜仗的应急处突队伍。

  (来源:香城都市报)

  【编辑:符樱】